更新时间:2025-01-08 11:22:41   作者:网友投稿   来源:网友投稿点击:
提起中国造飞机这事儿,很多人第一反应是C919,或者航母上的歼-15。可你知道吗?1多年前,中国就有一个年轻人,第一个把“造飞机”这事儿干成了。他叫冯如,一个从广东出来的小伙子,在异国他乡靠一双手,开启了中国航空的第一步。
冯如
1884年,冯如出生在广东恩平一个普通的农家。那时候的乡下孩子,基本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可冯如不太一样,他对机械特别感兴趣。比如,别人种地的时候,他盯着水车看了一整天,琢磨着这东西为啥会自己转。
家里穷,读书没几年就辍学了。父母一看这孩子天生脑子灵光,干脆让他跟着同乡去了美国谋生。十几岁的冯如,到了旧金山唐人街。你别以为到了美国就高大上,他跟别的华工一样,最开始干的是最底层的活,搬砖、扫地、洗盘子,日子过得比国内也强不到哪儿去。
冯如后来在一家机械厂打工,算是干上了点“有技术含量”的活。最开始老板也没把他当回事儿,觉得这小伙子能修个螺丝就不错了。结果没想到,冯如学东西特别快,别人一天干完活回家歇着,他还在车间里研究那些机械设备怎么装、怎么拆。
时间一长,老板都对他刮目相看了,说他是“机械天才”。这时候的冯如,不仅会修东西,还能自己捣鼓一些小发明。但你知道,他心里其实有更大的梦想——造飞机。
为啥冯如想造飞机?很简单,那会儿莱特兄弟刚造出第一架飞机,这事儿在美国成了大新闻。冯如看到这消息,激动得一晚上没睡着。他琢磨着:“外国人能飞,中国人为啥不能飞?”
说干就干。冯如辞了职,用攒下的积蓄,租了一间破木棚当“实验室”。你能想象吗?在别人都觉得“造飞机”是疯子的梦的时候,他一个人埋头开始研究图纸、零件、发动机。
飞机最关键的就是发动机,可那时候买发动机就跟今天买辆法拉利差不多,贵得离谱。冯如买不起,就自己造。他收集了一堆废铁、旧零件,天天在木棚里试验,硬是手工造出了一台能用的发动机。这种“自己搞定”的精神,真是服了。
机身和机翼也都是他一点一点拼起来的,用木头、帆布做材料,手工打磨调整。整个飞机看起来确实简陋,但当时的条件下,这已经是奇迹了。
1909年,冯如的第一架飞机终于造好了。他在加州找了个空地,叫了一帮老乡来看试飞。这群人里,有支持他的,也有来看笑话的。大家心里都想:“飞机?咱造的?别到时候炸了。”
结果飞机刚起步没多久,就冲进了旁边的草丛,机翼也撞坏了。围观的人开始起哄,有人还说:“造飞机?还不如回去修机器实在!”
但冯如一点没受影响。他冷静地分析问题,发现是发动机功率和机翼角度不匹配。于是,他又回到木棚,花了几个月时间改进。
第二次试飞,真的飞起来了!
还是在1909年,那年的9月21日,冯如带着改进后的飞机再次试飞。这一次,他把所有细节都检查了一遍,心里很有底气。
飞机发动,滑行,起飞。真的飞起来了!虽然只飞了一分钟,最高飞了20米,但这已经是中国人制造飞机的第一个成功案例。围观的人全都惊呆了,刚才那些嘲笑他的人,现在一个个拍手叫好。
试飞成功后,冯如在美国一下子火了。很多外国人邀请他继续在美国发展,但冯如却一直想着回中国。他说:“飞机不是我一个人的,它应该为中国服务。”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冯如第一时间回到广州。他在广州成立了中国第一家航空制造厂,继续改进飞机技术。他的目标很明确:用飞机帮助中国革命。
正当冯如的事业刚有起色时,一场意外发生了。1912年, 他在一次飞行表演中,因机械故障不幸坠机身亡,年仅29岁。这场事故让人唏嘘,但冯如用短短的生命,开启了中国的航空时代。
今天,当你看到C919翱翔蓝天时,不要忘了那个在破木棚里造出第一架飞机的小伙子。他的名字叫冯如。他告诉我们,无论条件多难,只要敢想敢干,梦想总会飞起来。
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