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1-14 12:03:34   作者:网友投稿   来源:网友投稿点击:
拨开历史云雾,共赏秦时明月。让我们一同回溯千年,目睹千年前的跌宕起伏,领略千年前的波澜壮阔。
今晚月色很美,始皇帝独坐咸阳宫外。举头望明月,忧患上眉头。
此时正是始皇三十六年,秦灭六国,一统天下已十年有余,始皇帝坐拥天下,富有四海。究竟是何事,让千古一帝愁眉不展呢?
“荧惑守心”便是始皇帝的第一件烦心事。
那么何为“荧惑守心”呢?
通俗的讲,这是一个较为罕见的天文现象。
先说结论,我国古代的占星术通常认为,“荧惑守心”,此天相预示着皇帝即将驾崩死去。
那么,何以见得呢?
所谓“荧惑”,乃火星也,指战乱。我国古代占星术中把五大行星之一的火星称为“荧惑”。其余四个行星依次为,水星曰辰星,金星曰太白,土星曰镇星,木星曰岁星。在《史记·天官书》中记载,“荧惑”为勃乱,残贼、疾、丧、饥、兵。
所谓“心”,乃心宿二,指天子。心宿星是中国古代占星术中二十八星宿之一,在现代天文学上属于天蝎座,由三颗星组成。在中国古代占星术中,心宿被指称为天子的明堂,也就是皇帝祭祀所在,并且这三颗星有明确的定含义。其中,心宿二指天子,心宿一是太子,心宿三是庶子。心宿二居于三颗星中间,也叫做“心大星”或“大火星”,《诗经》记载,“七月流火”,即是心宿二。
所谓“守”,即为留。中国古代占星术针对行星运动状态的一种描述。即某个行星较长时间停留在某个“星宿”范围内,停留长达二十天以上,久久不离去。
荧惑守心
那么,“荧惑守心”,这四个字结合起来的意思,就是代表战乱的火星较长时间停留在代表天子的心宿二附近,久久不离开的一种天象。
中国古代笃信天人合一,上天的昭示必然会对人间产生相应反应,即使尊贵的始皇帝也不例外。
综上所述显而易见,“荧惑守心”乃大凶之象,预示着始皇帝即将驾崩死去。这的确是始皇帝的烦心事。
当然,作为功盖三皇、德超五帝的始皇帝,烦心事可不仅是这一件。
“三十六年,荧惑守心。有坠星
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
以上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记载。翻译如下:始皇帝三十六年(公园前211年),出现了“荧惑守心”大凶天相。同时又有流星坠落在东郡(今河南省濮阳市),落在地面上变成石头,或许是平民老百在上面刻字“始皇帝死,天下分裂”。
分地而死帝皇始
俗话说,不怕事多,就怕事情赶到一块。做个比喻就是,前脚是天上出现大凶之象,后脚就从天上掉下坠星,“始皇帝死而地分”。这是生怕始皇帝不懂天相,从隐喻改成明牌了。
始皇帝下令找到石头上刻字的罪犯,他也非常渴望能找到,通过人祸来来推翻天意。但事与愿违,就算掘地三尺也没有找到。
始皇帝很生气,后果不是很严重,那是相当严重。方圆百里,不论老幼妇孺,牛羊牲畜,聚而焚之,化为焦土。
这是真的狠,中国历史上有两个狠人,一个是秦始皇,一个是朱元璋。
“滈池玉璧”这也是始皇帝的烦心事。不过这个烦心事与以上两个略有不同,处处透露着猜谜和解谜。
事情大致是这样的。
始皇帝三十六年秋天,始皇帝的一位使者从关东回城复命。傍晚时分,使者路过华阴县平舒邑时,被人拦住,交给使者一个玉佩。接下来说了两句谜一样的话。
第一句是:“请将此玉璧交给滈池君。”
第二句是:“今年祖龙会死去。”
连续两个谜语,使者当时就懵住了。正要问谜底的时候,人凭空消失了,只留下玉璧。事出奇怪必有妖,使者自然不敢怠慢,回宫奏秉始皇帝。
使者将迷题抛给了始皇帝,但始皇帝不愧是始皇帝,很快给出了谜底。
他先命御府主管(掌管帝王府库)查看此玉璧,竟是始皇帝八年前东巡渡江时,沉入江中的那枚玉璧。
话说八年前,始皇帝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始皇帝东巡渡长江途中,遇狂风大作,差点没有渡过长江。
此处乃湘山,供奉湘君。湘君是尧帝的女儿,舜帝的妻子。
这次,始皇帝很生气,后果相当严重。下令派遣三千名劳役犯将湘山上的树木全部砍伐,使整座山露出了赤红色的土壤。如果按现在的说法,这应该是一起严重的生态灭绝事故。
想到这里,始皇帝已了然,给出了两条谜底,一个推论,一个解决方案:
第一个谜底是:“此事为湘山山鬼积怨报复所为。”
第二个谜底是:“山鬼诅咒朕今年死去。”
一个推论是:“山鬼只能知道一年内的事罢了,今年宜守不宜动。”
一个解决方案是:占卜。
始皇帝命人占卜,卦象说皇上出游或让百姓迁徙就会吉利。始皇帝斟酌自己的推论“今年宜守不宜动”,始皇帝下令将三万户百姓迁徙。
始皇帝三十六年,“荧惑守心”、“东郡坠星”、“滈池玉璧”,的确是多事之秋,但终归化险为夷,它们终究不是压死帝国的最后一根稻草,强大的帝王,仅凭惯性,尚可延续数年。
但,兴衰有期,生死有度,万古不变。
其实,最后一根稻草的种子早已 在四年前萌芽,终在四年后一语成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