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4-23 10:53:30   作者:网友投稿   来源:网友投稿点击:
“人尽可夫”这个成语,其实在最早没有任何贬意。
现代人说哪个女子“人尽可夫”,必然是在形容对方行为放荡,意思是这个女子可以跟任何一个男人同床共枕,毫无道德可言。
但实际上,人尽可夫这词儿,最早时压根儿就不是这个意思。
不仅不是这个意思,并且,这个词儿最早也没有任何侮辱之意,完完全全的是一个十分中性的词语。
那么,人尽可夫这个词语最早出自于哪里呢?其背后,又是一个什么故事呢?
下面我们就详细来说一说。
话说在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微,而下面的诸侯国自然就愈发“猖狂”起来,这其中,以郑国最为甚。
“猖狂”到什么地步呢?郑国的君主郑庄公,居然敢当面对周天子骄横无礼
不仅如此,郑庄公还仗着自己国力强大,悍然公开发动了与周天子的战争,对此,周天子肯定不能惯着他,自然要予以打击。
但可惜的是,周天子技不如人,不仅吃了败仗,就连自己,也被郑国大将祝聃一箭射中肩膀,最终仓皇逃离。
自此,周王朝颜面扫地,而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也是由此开始。
这么一来,郑国更坐实了春秋霸主之位,不过,带领郑国走上“巅峰”的郑庄公,其死后,两个儿子却闹起了矛盾。
为啥会闹矛盾呢?这还得从郑庄公立嗣这事儿说起。
郑庄公年轻那会儿,十分宠信大臣祭仲,大小国事都与其商议,就连郑庄公娶的第一个夫人,都是祭仲亲自去接回来的。
而祭仲所接回来的这位夫人,名为邓曼,乃是邓国的公主,其嫁给郑庄公之后,生了一个儿子,便是公子忽。
除了娶这个邓曼之外,郑庄公还娶了宋国雍氏之女雍姞,而雍姞为郑庄公生了第二个儿子,即公子突。
这两位公子,论从政能力,可以说是不相上下,谁也不比谁差,并且经常跟着老爹郑庄公南征北讨,所以军事能力也不分高低。
比如公子忽,就曾经率兵成功抵御过宋国和卫国的偷袭,保证了都城的安全,而公子突,则在对付北戎入侵时,做出过突出贡献。
总之就是,这两个公子,都是十分优秀的人才。
所以,到了郑庄公晚年之际,就为该册立谁为继承人而纠结,而这个问题一直到他死,都始终未能下定结论。
但在郑庄公死后,成功继位的,则是大儿子公子忽,是为郑昭公。
公子忽之所以能顺利继位,与前文提到的祭仲有很大关系,祭仲在郑庄公后期权势极大,在朝堂上也很有话语权。
正是在他的一手拥立下,公子忽才得以继位。
而祭仲之所以会拥立公子忽继位,就是因为,当初是他亲自去接公子忽的生母(即邓曼)嫁到了郑国。
所以,他对公子忽是很有感情的。
按说,事情到了这里,就应该结束了,但不曾想,这才是郑国内乱的开始,怎么回事呢?听说祭仲拥立了公子忽为国君后,有一个国家,相当不满意。
谁呢?正是宋国。
宋国的国君认为,如果让出身于宋国雍氏的雍姞之子公子突成为郑国国君的话,那么从长远角度来讲,必然会对宋国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并且,这个雍氏家族,也历来受到宋国国君宋庄公的宠信,因此,宋庄公就开始想主意,如何才能让公子突成为郑国国君。
最终,经过大臣们的出谋划策,宋庄公先是派人将祭仲诓骗至宋国,然后直截了当的表明,要是不拥立公子忽,那么就别想活着离开宋国。
故诱祭仲而执之,曰:“不立突,将死。”---《左传》
另一方面,宋国的雍氏家族,按照宋庄公的意思,把公子突也给诓骗而来,并忽悠其说,他的哥哥即郑昭公,暗中传来消息,要宋国除掉公子突,以保证没人会对郑昭公的王位产生威胁。
这一番忽悠,可把公子突给吓坏了,当场惊慌失措,问该怎么办?
而雍氏家族的人说这好办,只要公子突答应当郑国国君,那么其他就不用管了,性命不仅无忧,且还能当国君。
唯一的条件,就是当上国君之后,要献给宋国三座城池。
对于这个条件,公子突是赶忙答应,这何止是好事,简直是天上掉馅饼,所以,毫不犹豫之下,就答应了雍氏家族提出的要求。
搞定公子突的同时,这边宋国对于祭仲的要挟也基本成功,由于宋国提出不拥立公子突就杀了祭仲,同时还用大军入侵来威胁,所以最终,祭仲只能选择了同意。
就这样,祭仲和宋国定下盟约,之后带着公子突返回郑国。
而郑国这边,公子突的哥哥郑昭公也得到消息,说祭仲马上就要回来拥立自己的弟弟继位,对此,他自认无力对付,因此只能放弃王位出逃至卫国。
由此,公子突继位,成为郑国新的国君,是为郑厉公。
通过这件事,宋国不仅得到了几座城池,同时还得到了不少财宝和粮食,更重要的,是在祭仲离开宋国前夕,宋国又胁迫祭仲,将他的女儿嫁给了宋国雍氏家族中的雍纠。
这么一来,宋国可谓是“一举三得”。
虽说这其中,郑国吃了一点小亏,但事已至此,况且郑厉公也成功当上了国君,所以也没再说什么,因此也就安安心心的当着他的国君。
与此同时,祭仲也因为又一次的拥立之功,继续受到重用,执掌郑国大权。
但祭仲手握大权久了,郑厉公就开始犯嘀咕,犯什么嘀咕呢?他可是知道,自己包括自己的哥哥,都是祭仲拥立上位的,如果将来有一天,祭仲因为别的什么原因,再拥立个其他人,到时候自己该如何自处?
要知道,他的老爹郑庄公可是有四个儿子,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哥哥郑昭公还在卫国,万一祭仲哪天把他给迎回来了,那自己不就该被迫“下岗”了吗?
不行,得想辙,不能让这种事情发生。
思来想去,郑厉公就分析出一个核心重点,那就是关键问题就在祭仲身上,毕竟他是老臣,而如果弄死他,不就没有人再有拥立的资格了吗?
想到这里,郑厉公下定决心,一定要除掉祭仲。
但怎么除掉祭仲就是个问题,而一番考虑之下,郑厉公想起了当初娶了祭仲女儿的雍氏雍纠,认为这事儿由他来办理,应该万无一失。
再怎么说,这雍纠和郑厉公也算是有亲戚关系,所以,派自己人更稳妥一点。
说干就干,郑厉公暗中联系的雍纠,并交代他该怎么办之后,回去就安心等待消息,在他看来,基本上是不会出啥意外的。
但是,事情就是这么奇特,不久后果然出了意外。
怎么回事呢?这还得说到雍纠,雍纠接到任务之后,便开始进行各项准备工作,虽说祭仲是他的老丈人,但国事当前,老丈人又能怎样,该杀还得杀。
但不知道是他某次醉酒说漏了嘴,还是其他什么原因,总之他准备杀掉祭仲的事情,被他的妻子知道了。
雍纠的妻子是谁?前文我们讲过,正是祭仲的女儿。
得知自己的丈夫想要杀掉自己的父亲之后,这个祭小姐慌了,但慌张又能怎样?一来,她只是一个弱女子,二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丈夫就是天。
所以纵然也慌乱无比,但也不敢去告诉父亲。
如果照这么下去的话,那么祭仲必死无疑,而事情的转机,则出现在这个祭小姐和她的母亲一次谈话上。
当时,心里因为此事极为烦闷的祭小姐,心烦意乱的回了娘家,而娘家的母亲就和她聊天,但祭小姐也是有一搭无一搭的说着话,母亲询问她怎么了,她也推说无事。
说了一会,祭小姐突然冒出来一句话,说,老妈啊,你说,这世界上,是父亲重要,还是还是丈夫更重要呢?
谓其母曰:“父与夫孰亲?”---《左传》
而她的母亲沉思了一会就说,自然是父亲重要,毕竟,如果你在没有嫁人前,那么从理论上来讲,任何一个男子都会成为你的丈夫。
而假如你寡居了,同样也是如此,你也可以嫁给任何一个男人。
但是,父亲却只会有一个,因此这两者怎么能够相比呢?
其母曰:“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左传》
正是通过这番话,点醒了祭小姐,随后,她赶紧找到自己的父亲祭仲,把雍纠想要谋害其的事情,和盘托出。
最终,祭仲将计就计,设下埋伏,成功将女婿雍纠反杀。
之后,郑厉公看计划失败,只能选择出逃,而祭仲则迎回了郑厉公的哥哥郑昭公,继续掌控郑国大权。
这个故事,便是“人尽可夫”这个成语的出处和由来。
而从这其中,我们其实就能看出,“人尽可夫”这个词语,最早的时候,表达的仅仅是
一个女子,在单身的情况下,其他男人是都有和其成为夫妻可能的意思
,并且祭母说这个词语,也是为了突出父亲的重要性而已。
这里面,并没有丝毫辱骂、侮辱人的意思存在,完全是一个中性的词语。
只不过,在之后的不断流传中,这个词语的原有意思被曲解,变成了一个形容女子没有道德之心,随便和一个男子苟合的含义。
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少,比如“老而不死是为贼”、“衣冠禽兽”等等,这些语句和词语,在最早的时候,压根就不是现在我们熟知的意思,基本上都是在流传的过程中,意思被人为改变,变成了与原本意思截然相反的含义。
所以,我们在运用某个成语的时候,一定要先弄清楚这个成语原本的含义是什么,这样起码知道这个成语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