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4-28 10:38:31   作者:网友投稿   来源:网友投稿点击:
主笔、视频制作:于梅君
近日,有网友发帖称,自己在海边捡到一块神秘物体,怀疑是龙涎香。虽然只是“疑似龙涎香”,但这种神秘东西仍十分吸睛。那么,龙涎香是怎么形成的?为啥这么金贵?
海边“捡宝”,还真有人撞上大运
最近,一名北京网友发帖表示,自己到山东威海旅游时,在海边捡到一块约2斤重的物体,怀疑是龙涎香。在网络上鉴宝时,被认为很可能是真品,1克8000元,价值超过800万元。
从王女士提供的视频和图片可以看到,这个神秘物体宽约20厘米,表面粗糙,外表大部分是白色,间杂着灰褐色。王女士介绍:“看上去挺重,但只有大约2斤,放水里能漂起来,有油脂、能点燃,刚捡的时候还有点臭。”这是否真的龙涎香?王女士表示正在寻求线下鉴定。厦门一家专业鉴定机构的人士表示,从图片看很像龙涎香,但价格没有8000元1克那么夸张。
虽然王女士捡到的物体是否龙涎香尚待鉴定,但在全球范围内,捡到龙涎香的报道并不罕见。
2023年7月,一名男子在日本冲绳县附近海岸发现一块268克重的“石头”,被鉴定为中等品质的“龙涎香”,价值最高可达442万日元(约合20.8万元人民币)。
2023年6月,一头搁浅的抹香鲸出现在西班牙一海滩,动物学家怀疑抹香鲸消化系统出了问题,后在结肠里发现一块直径约50—60厘米的“石头”,重达9.5公斤。经鉴定,这是一块价值5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392万元)的龙涎香。
2018年,一位泰国渔民在泰国南部苏梅岛的海滩上散步时,发现一块重达6公斤的龙涎香,通体呈黄色,经鉴定龙涎香含量超过80%,价值约1000万泰铢。2021年6月,也门一位渔民意外捕获了280磅龙涎香,价值150万美元。
2019年4月,厦门的陶先生在海边散步时,拾到一块味道腥臭的东西,经专家鉴定,这竟是一块200多克的龙涎香,价值50万-70万元。2014年6月,厦门的陈先生一家在观音山海边沙滩游玩时,也捡到一块220克的龙涎香。
不过,现实生活中,不少人也曾表示自己捡到了“龙涎香”,最终却被鉴定为鲸蜡,与龙涎香不同,鲸蜡是从抹香鲸头部提取出来的,一般用作唇膏的原料,只有当数量达几百公斤时才会有人收购,否则价值不高。
龙涎香:生于污浊,成于艰辛
龙涎香,古称阿末香、俺八儿香,在西方又称灰琥珀,是一种外貌阴灰或黑色的固态腊状可燃物质。有关龙涎香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唐代典籍中,古人认为龙涎香并非凡品,而是龙涎凝结而成,价比黄金。
南宋周去非所著的《岭外代答》,描写了龙涎香的由来:“大食西海(阿拉伯海和索马里海域)多龙,枕石一睡,涎沫浮水,积而能坚,鲛⼈采之以为至宝。新者色白,稍久则紫,甚久则黑。”
古人认为龙涎香是“龙”的产物,现代则认为它是鲸鱼的粪便结石。英国海洋生物学家罗伯特·克拉克在《龙涎香的起源》中提到,当鱿鱼的喙卡在鲸鱼肠道中时,粪便会堆积在堵塞物周围,直至“直肠扩张最后破裂,导致鲸鱼死亡,龙涎香也由此流入大海。”鱿鱼喙的存在,也被认为是真正龙涎香的一个可靠指标。
不同鲸鱼的饮食偏好有所不同,抹香鲸比较“重口”,爱吃乌贼、章鱼这种大型的头足类动物,所以它们时常会被搞得“消化不良”,导致粪便里混合了一些半固体半液体的结块。
久而久之,这个粪块越积越大,如果排出去,这些“粪结石”就会和抹香鲸的便便一起漂浮在海面,或者偶尔被冲上岸,让幸运者捡到,成为“龙涎香”;如果一直没能排出体外,抹香鲸的生命就会因“便秘”受到威胁……人们经常会通过查看是否有头足类动物的残肢,来鉴别龙涎香的真假。
龙涎香十分难得,100头抹香鲸中,大约只有4头体内可能存在龙涎香。龙涎香排出后,会漂浮在海面上,经过阳光暴晒与海水浸泡,粪味会消失,反而散发出醇香,这是只有抹香鲸消化系统才能孕育出的特殊香气。这种香气挥发缓慢、气味又柔和,所以成为高端香水的定香剂和主基调。由于其利用价值,以及形成条件苛刻,因此有“海洋之宝”和“漂浮黄金”的美誉。
龙涎香刚从抹香鲸体内排出来时是黑色,经过暴晒与浸泡,杂质会逐渐排出来,颜色逐渐由灰到白。灰白色的龙涎香经过几十上百年的海水浸泡,更为稀有,每公斤高达5万美元。
有记载的龙涎香大小不一,小的只有鹅卵石那么大,大的有成人那般大小。有人曾发现过近半吨重的原始龙涎香。不过,只有在龙涎香醇达到25%以上的才能称为龙涎香,含量在25%以下则不能称为龙涎香。
既是高级香料,更是名贵中药
龙涎香是香料还是药材?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资源与鉴定系教授王光志表示,龙涎香既是高级香料,更是名贵中药。
“因极为难得,自古以来它就是名贵中药,也是高级香料。”《本草纲目》中,就有龙涎香可以“活血、益精髓、助阳道、通利血脉”的记载。传统中医认为,龙涎香具有行气活血、散结止痛、利水通淋的功效。
哪些成分让它如此“神奇”?王光志说,现代化学分析证明,龙涎香主要含龙涎香醇(约25%)、龙涎香醛等化合物,还含粪甾醇、表粪甾醇、胆甾醇等甾醇类化合物;此外还有钙、镁、磷、铜等金属元素。
“研究证实,龙涎香的药理作用与麝香相似,小量对动物中枢神经系统有兴奋作用,大量则表现抑制。”因其不易获取,价格素来昂贵,差不多与黄金相当。不过,由于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法规等,目前临床上几乎已经不用龙涎香。
龙涎香具有花香和植物油脂香味,其主要成分龙涎甾,可溶于乙醇,将它加入香水之后,会在皮肤上形成⼀层薄膜,这层薄膜能使香水气味不会迅速扩散。
可以说,龙涎香是留香最持久的香料,世界上任何一种香料都不能与之媲美,曾有“龙涎之香与日月共存”的说法。美国小说家赫尔曼·麦尔维尔在小说《白鲸》的题外话中,用了整整一章来介绍龙涎香。他将其描述为“柔软,蜡状,香味和辛辣味浓郁,主要用于香水”,他写道:“谁会想到,如此优雅的女士和先生们,会用在生病鲸鱼肠子里发现的东西来装饰自己呢!然而,事实就是如此!”
根据《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地球上几乎任何地方捕杀抹香鲸都是违法的,抹香鲸已被列为濒临灭绝的哺乳动物。为了保护鲸鱼,不少国家已禁止了龙涎香贸易。
多年来,科学家想方设法制造闻起来像龙涎香的合成化合物,目前其全部成分都已能人工合成,许多香水商开始采用龙涎香替代产品,但想完全复制龙涎香的气味几乎是不可能的。
经常有人表示自己捡到了龙涎香,该如何识别?王光志称,刚排出的龙涎香,有腥臭味,为浅黑色;在海水作用下,随着时间变化,会渐渐变为灰色、浅灰色,最后成为白色。“其干燥品烧之有香气,而商品以白色的为最优。”王光志说,因其来源和形成过程比较复杂,“要识别龙涎香,必须具备相关的生物学、生态学和化学知识,特别是熟悉海洋生物与海洋生态的专业从业者,才能进行准确鉴定。”
知多一点:
南海有个抹香鲸“幼儿园”
近日,“第七次南海深潜/远海鲸类科考航次”完成全部科考任务,顺利返回三亚。科研人员通过调查进一步证实:南海部分海域拥有丰富的鲸类物种多样性,包括抹香鲸、短肢领航鲸等大量深潜和远海型鲸豚动物,栖息于南海的深远海区。
在海上,想遇上抹香鲸不容易,但一眼认出抹香鲸却不太难,它们那像大箱子一样的方形脑袋,在大型鲸类里非常具有辨识度。但令它们闻名于世的并非外表,而是它们“生产”的贵如黄金的龙涎香。
这种深海动物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它们是二氧化碳的重要储存库,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价值。
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连续在我国南海开展了多个深潜/远海鲸类科考航次,发现南海相关海域极有可能是抹香鲸重要的繁育场。
抹香鲸通常生活在500~1000米深的水域,一般会形成两种群体,一种是育幼群体,另一种是雄性群体。在母系主导的育幼群里,年轻雄性个体会在10岁左右陆续离开,组成一个具有高度流动性的雄性“单身汉”群体。
成年之后,雄性抹香鲸不仅要到处寻找食物资源,还要在其他母系群之中寻找雌性求偶。为了获取食物,有些雄性甚至远渡重洋,从热带海域前往不结冰的极地地区获取食物,其移动范围可达数千至上万公里。
近几十年以来,我国沿海从南到北均有零星的抹香鲸搁浅或误捕事件。“但是,这些碎片信息只能说明抹香鲸偶然会在南海出现,并不足以证明我国海域现在拥有定居型的抹香鲸群体。”李松海说。
近年来,深海所研究团队在海南岛以南的南海海域开展了多个深潜/远海鲸类调查航次,航次执行的不同季节(3~8月份),都能在南海考察海域(中部和北部)目击到抹香鲸群体,共观察到100多群鲸豚动物,其中包含9群抹香鲸(平均集群规模为5头个体)。
在这9群抹香鲸里,科研人员记录到了7群育幼群体,每群包含幼年/亚成年个体1至2头。通过辨识身体特征(如背鳍/尾鳍形状、纹路、隆起、伤疤等),共计识别了22头成年个体。
“抹香鲸育幼群体通常不会进行大范围迁徙或移动,所以我们认为南海的深海海域,存在抹香鲸繁殖育幼群体,而且这些抹香鲸很有可能定居在南海。”李松海表示,南海拥有丰富的头足类资源,抹香鲸群体极有可能将南海相关海域作为其捕食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