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5-07 13:21:58   作者:网友投稿   来源:网友投稿点击: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突然有一瞬间,你会觉得眼前的一切,有种似曾相识之感,此情此景,好像在之前发生过似的。
说梦吧它又不像梦,难道是自己下意识觉醒了预知未来的特异功能?!
或者,前世今生的羁绊终于轮到我了?
显然 都不太可能,毕竟根据统计,世界上有超过97%的人都有过这种经历!
多出现在15到25岁的年龄段,那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似曾相识的感觉从何而来?1876年,法国心理学家埃米尔·波拉克提到了这个现象,并称其为“Deja-vu”,即 “既视感”,又叫“海马效应”,它是怎么发生的呢?
埃米尔·波拉克(Émile Boirac)
1.双处理理论
其中一种说法是由于信息不同步导致的,假如在这个场景中,我们先后看到了A、B、C,此时,感官系统就会将该信息沿着两条截然不同的神经路径传递给大脑。
但如果在处理信息时,其中一条途径的处理速度比另一条更快,那么即使时间上看起来差异不大,大脑也会将单个事件分解成两种不同的经历,这样我们便有了似曾相识的感觉。
2.全息理论
这种说法似乎很有道理,但医学上普遍认为,海马效应和大脑里的颞叶有很大关系,因为有超90%颞叶受损的病人【比如癫痫】,都出现过这种情况,就是在这部分——
它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倒盘!
也就是说,此刻无论我们看到或听到了啥,颞叶都会将这些信息挨个与之前的记忆进行对比,如果发现二者有极其相似的部分,它便会对你说,确定了,之前你就来过这!
即使记忆残缺了也不要紧,因为光凭一小块记忆碎片,大脑也能给你重新构建出一个画面。
哪怕达不到百分百还原的程度,它也会被颞叶判定为:是他! 就是他!
抓住记忆的命脉!说到这, 你或许会想,那掌握了颞叶,岂不是就能修改记忆了?
其实,早在1994年,医学家就尝试用电流刺激志愿者的颞叶,果不其然,他们都出现了“既视感”。
另外,一些诸如苯丙醇胺和金刚烷胺的兴奋药物,也能增加既视感出现的频率。
烦人的舌尖现象话说回来,“似曾相识”的感觉确实会让人有点小沮丧,但它远没有“Presque vu”那么烦人!
想象一下——
Ta的名字、吃过的美食,刷了n次的电影等等…
明明话到嘴边了,却愣是死活也想不起来了!
针对此类烦人现象,科学界存在着这样一种解释,比如当你在回想单词A时,与A相似的单词B正在被记住,并且为了加深记忆,大脑就会积极地阻止其他单词,当然也就包括A。
所以实在想不来的话,不如就放过自己吧,没准就通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