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5-14 10:05:51   作者:网友投稿   来源:网友投稿点击:
中美刚结束谈判没2天,特朗普就在白宫表态,提出了“统一与和平”的说法,让岛内舆论一下子炸了锅。赖清德方面第一时间回应,紧急撇清,称台当局并未掌握谈判涉及台湾议题,这种迅速反应,透露出的不是淡定,而是焦虑。
先说中美这场关税谈判,5月12日,在瑞士日内瓦,中美经贸高层会谈结束后,双方联合发布声明,决定从5月14日起,恢复到4月2日之前的关税政策框架。
换句话说,美国把之前激进加征的关税给退回去了,中国也相应下调反制措施。这一轮,美国对中国产品的平均税率将从最高145%大幅降到30%左右,中国对美商品的税率也将回到10%。
看似回到原点,实则是美国的退让,特朗普发动这场所谓“超级关税战”,不到一个半月时间,就宣布退场,说是“战略性撤退”也罢,是中国让他“体面认输”也罢,关键在于结果:这场博弈,中国没有退,美国却收手了。
原因也不难理解,根据美国官方数据,仅仅一个多月时间,美国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就上涨了2.1个百分点,美国家庭的年均消费支出因此增加约3800美元。这是一个相当现实的打击,普通民众的怨气不小,社交媒体上更是各种质疑声不断。
相比之下,中国市场的反应就平稳得多,很简单,中国并没有在谈判中作出本质性让步,只是在关税项目上做出短期调整,符合阶段性利益,同时并未触碰国家核心产业。对国内市场来说,这属于“可控范畴内”的结果,因此情绪稳定。
而在谈判结果发布不久,特朗普就在白宫召开记者会,表态让全世界都没想到——他在讲话中突然提到,这次谈判“对统一与和平很棒”。这一说法,让外界立刻联想到台湾议题,尤其是在“统一”这个词被明确说出来之后,岛内立即掀起一阵紧张气氛。
赖清德当局第一时间回应,声称“台当局并未掌握到谈判中涉及台湾的部分”,同时强调会持续关注局势。台所谓外事部门也跟着补充说,美方在整个谈判过程中并未提及台湾议题,并重申“美对台承诺未曾改变”。岛内多家媒体,尤其是《中时新闻网》和《联合报》等资深媒体人分析认为,赖清德当局的反应过度,某种程度上,暴露了其内心的慌张和不安。
事实上,从特朗普第一任期开始,他对台湾问题的态度就非常明确。他一直认为台湾对美国来说是个包袱,甚至在公开场合表示,美国没有义务保卫台湾,任何议题都可以拿来谈,包括台湾。如今,中美经贸谈判取得阶段性成果,特朗普突然又谈到“统一”,确实引发外界对中美是否可能就台湾问题进行某种层面上的“默契交换”的猜测。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赖清德方面表现出超出正常反应的紧张,过去几年,他一直主打“亲美抗中”的路线,试图借助华盛顿撑腰维持所谓“台海和平”的话语优势。但眼下,中美突然谈妥,而且特朗普还表态“推动统一”,这意味着台当局原有的战略依托基础正在动摇。
而从战略层面看,这也反映出中美关系正在进入一个新阶段——表面是贸易关税回调,实质是战略姿态转变。中方用稳定和务实的方式,逐步将美国从极限施压的节奏中拉出来,让对方看到对抗没有出路,合作才有空间。
要知道,特朗普虽然嘴上强硬,但本质上仍是一个典型的“交易型”政客。只要中国能提供他想要的谈判成果,他也愿意“放下身段”。这一次,中美谈成阶段性协议,其实就是中国策略性、分阶段应对美国压力的成功体现。
未来几个月,是检验中美协议是否落实的关键时期。如果美国不能兑现承诺,比如继续搞出口管制、延迟关税调整,那中方势必会做出相应回应;而如果美方表现出更多善意,中方也有可能推动后续更高层次的交流。
但无论如何,中方的底线不会变。中国不会在核心利益上做妥协,特别是涉及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权的问题上,不会做“交易”。从这一点来说,特朗普所说的“统一与和平”,可能只是他的临场发挥,也可能是有意释放某种信号。
但不管是哪种,台湾方面的反应已经说明了一切——他们知道,这一次中美谈判的成功,对他们来说,不一定是好消息。未来的中美关系,还是会“打打谈谈”,但方向已定,节奏在变,这场谈判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周期的开始。尤其对于民进党当局来说,不安只是一个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