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5-15 10:34:43   作者:网友投稿   来源:网友投稿点击:
*大雁塔/选取自纪录片《亚洲 文明之光》
( 起源 )
玄奘大师从西域归来
受李唐王室邀请
他担任大慈恩寺第一任方丈
并在那里翻译了大量佛经
在他的倡议下
李唐王室掏出“私房钱”
在大慈恩寺兴建大雁塔
( 古建 )
现存最早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大雁塔”是我国仿木构楼阁式砖塔的佼佼者。此塔初建时为5层,武则天时期改建为7层,安史之乱平息后唐代宗将其改建为10层,后经战火损坏只剩7层,明代在外表加砌面砖保护至今。
大雁塔三个时期形制图
如今大雁塔由塔座、塔身、塔刹组成,通高为64.7米,雄伟高大,塔基现高4.2米,南北约48.7米 ,东西45.7米,塔体呈方锥形,底边长为25.5米,塔刹高4.87米。
塔体各层均以青砖模仿我国唐代建筑砌檐柱、斗拱、栏额、檀枋、檐椽、飞椽等仿木结构。柱的上部施有大斗,结构严整,磨砖对缝坚固异常。在每层四面的正中各开辟一个砖拱券门洞。塔内的平面也呈方形,各层均有楼板,设置扶梯,可盘旋而上至塔顶。一层二层多起方柱隔为九开间,三四层为七开间,五六七八层为五开间,逐层递减,使庞大塔体更显稳定。
大雁塔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是佛塔这种古印度佛寺的建筑形式随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华夏文化的典型物证,是凝聚了汉族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标志性建筑。
( 古碑 )
二圣三绝碑在大雁塔底层南门洞两侧镶嵌着二通唐代名。两碑左右对称,镶嵌于佛塔中,这便是“二圣三绝碑”。
二圣三绝碑 | 选取自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
“二圣”指两位皇帝,即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
“三绝”的一绝是二圣御撰的碑文,二绝是书法家褚遂良的书法,三绝则指西天取经弘扬佛法的伟业。
虽然历史上西安经历了地震和战乱浩劫,但因为二圣三绝碑被安置在了塔壁龛内,加上有防护栏保护,因而得以妥善留存,至今字迹清晰,雕刻如初。
( 文化·历史 )
雁塔文化历史上,大雁塔曾是唐代新中进士的题名之地,诞生了“关中八景”之一的“雁塔题名”。许多诗人登临大雁塔时也都留下传诵至今的佳句,“高标跨苍穹”的气魄、“塔势如涌出”的宏伟、“万古青濛濛”的景色,千年后依旧使人感到亲近。
01雁塔题名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唐代许多著名诗人登临大雁塔都留下传诵于今的佳句,尤其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更是被传诵千古。
唐中宗神龙年间,进士张莒游慈恩寺,将名字题在大雁塔下,此举引得文人纷纷效仿,尤其是新科进士,更把雁塔题名视为莫大的荣耀。
02( 雁塔诗会 )
“雁塔诗会”是大雁塔辉煌历史的一页。千百年来,登临大雁塔,赋诗抒怀的诗人多达数百人,留下诸多诗作。
每年九月九重阳节,皇帝都要亲临慈恩寺登高远眺,吟诗作赋。学士们则纷纷唱和,曾被编辑为四十卷诗集,广为传诵,雁塔诗会一时蔚然成风。
天宝十一年(752年)秋,杜甫与岑参、高适、薛据、储光羲相约同登大雁塔,凭栏远眺触景生情,每人赋五言长诗一首,流传千古不衰,其中杜甫作《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今大雁塔六层悬挂有这些诗会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