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5-16 12:16:02   作者:网友投稿   来源:网友投稿点击:
水土养了人,人能忘记根本吗?人如草木,生活在黄土地,长在黄土地。人虽有思想和情感,但无论如何,都离不开这片土地。父母精血所生,虽然脐带已断,但血肉仍相连。正如古话所说:“家贫出孝子,困难显忠臣。”无论取得多大成就,本质上我们永远是父母的孩子。
艰难的少年时代
我少年时期受过很多苦,这些艰难更让我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父母与故乡故土相连,我很少见过有人在少年时代没吃过苦,所以古人说得没错:困难显忠臣。人总需要一些依靠,故乡和根基是我们的立足之本。
血脉传承与地域特点
陕北人的血统复杂,大多是高原上的少数民族后裔。我们的祖辈体魄强健,都活了高寿。我总觉得体内流淌着父辈的血液,言谈举止和思想也离不开这片土地。中国人非常看重籍贯,人的品行、遗传和价值都与籍贯密切相关。
父母的思念
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双亡,埋在了故乡的黄土梁。但我的心从未停止对他们的思念。我总觉得他们在故乡的山岗上,在蓝天白云下注视着我的一举一动,甚至冥冥中给予我力量。中国人认为,父母去世后,子女才能真正长大,继承父母的遗传之力,独立面对社会。
文化的传承
“自古富贵无三辈,谁见花开百日红。”对后世的关怀和家门的治家格言是延续香火的关键。我知父母虽死犹生,而关照自己,自己思念亡人,而克己做人。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厉害,无言之教。对故乡的怀念不仅是在情感上,更是在味觉、视觉和少年时的记忆上。
文化乡愁
如果一个文化人读书知历史,故乡的文化情结会更复杂,延伸出更悠长的“乡愁”。这种感觉会转化为再创造的动力,文化乡愁有着惊人的创造力、凝聚力和爆发力。比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写出百万字的长篇小说,正是这种文化乡愁的体现。
故乡的爱
对家乡的情结和爱是深沉的,最痛的是父母的离去,回到故乡,物是人非,让人心痛彻肝肺。离家后读清人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更知父母情深似海。父母双亡后,更感凄凉,独撑人世的沉重。有时走在古城老街想找回少年时的感觉,然而再也不会有了。
爱家乡,是距离产生美。回望高原隐没在大山之中,沙漠戈壁,这种距离美,更有诗的品位,审美意味更加苍茫,这至情至爱净化为更加纯洁,高尚,静穆。
人不能没有爱,爱是生活与艺术的源泉。让我们拥抱高原,拥抱陕北,包括它的山山水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只要我在这世上活一天,还会爱陕北,一个人可以有许多爱,唯有家乡故土之爱是根本,不能忘记!
何志铭 丙申年于驼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