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6-11 13:18:23   作者:网友投稿   来源:网友投稿点击: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在古时,“赋得”表示引用古人诗歌为题做诗的意思。这种赋得体在唐朝时一般在科举考试中出现。因此,赋得题材的诗,可以看做是科举考试中的“命题诗作”。
所谓“古原草送别”,指的是西汉时淮南王刘安的门客小山所做《楚辞 招隐士》中的诗句,
……
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
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
《招隐士》通过刻画山中可怕的景象和凶猛的野兽,从而召唤“王孙”从隐居的状态回归现实。
也就是说,本诗是白居易所写的一首应试诗。这类诗限制比较多,重新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意象是很困难的。
因为局限太多,所以赋得体中的名篇极为稀少。
本诗开头从小草写起。
郊野的荒原上长满了茂盛的青草。一年四季更替,小草随着季节的变化枯萎、生长。
按照人们的习惯,一般称植物因为季节交换而产生的生长与落叶的变化为“荣枯”。白居易在这里将两个字的位置调换,使得本诗的意境一下子就脱离了原来《招隐士》之中略含悲伤的气氛。
枯荣枯荣,荣是生命力旺盛的象征。无论一年来小草如何被深秋和寒冬摧残而衰败,但是它总会重新焕发出生机。
不管冰寒的霜雪,还是炽热的野火都不能使小草消失。只要春风一来,小草立刻重生,铺满了原野。
本诗的前四句可以说是完全跳出了《招隐士》的诗意
在日常,小草普普通通,不如鲜花和大树引人注目。可是它也有着属于自己的力量。只要在这个世间能够存在,无论是什么物种,都有着令人尊敬的能力。
同时,从前四句来看,我们读者或许还能感受到一位观察者,他站在荒原之中,看着四周茂盛的野草,心潮涌动。
到了本诗的后四句,这位观察者的形象更为具体和真实,他看到生命力旺盛的小草已经侵入古时修筑的道路之上,在阳光中,青草甚至爬上了远处废弃城池的城墙。
古道荒城是人类的造物,它们随着主人的离去而衰落,兴盛的时候看起来强大无比,凛然不可侵犯。可是当被废弃的时候,却又那么的残破和衰朽,甚至不如微不足道的小草。
“王孙”又去归隐,诗中人充满了不舍,看着王孙的身影消失在铺满小草的荒原之后。
本诗的最后两句回归到《招隐士》的诗歌意象之中。或许可以作为《招隐士》后续的发展。“王孙”回归了,可人间终究令他失望。最后,“王孙”头也不回的离开人间,重新隐居于深山碧草之中。
尽管本诗最后提到“萋萋满别情”,但是整首诗读下来,给我们读者印象最为深刻的反而是本诗前四句中小草那种昂然和不屈的生机。
本诗的用词并不像《招隐士》那么佶屈难懂,而且诗中的意象完全超脱了《招隐士》中悲伤和不安的气氛,形成了白居易个人风格极为强烈的世界。
按照记载,写作本诗的时候,白居易刚刚十六岁。因此,本诗之中那顽强不屈,而又生机勃勃的小草,或许正是少年白居易内心意志的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