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6-13 10:46:31   作者:网友投稿   来源:网友投稿点击:
纵观世界史,事物的发展大多都遵循波浪式前进的发展规律。
曾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兴起并发展至高度繁荣的文学艺术后又衰败湮没于中世纪,在经历“黑暗时代”的跌宕后,又于14世纪后再获新生,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是欧洲在14世纪到16世纪发生的一场思想解放文化运动,从14世纪最初兴起于意大利各城邦,后遍及西欧各国,16世纪时达到顶峰。
这一时期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文学艺术家,他们都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杰出代表。
如被称作文艺复兴美术三杰之一的达·芬奇,他是这一时期最负盛名的美术家,与其本人同样赫赫有名的代表杰作当数《蒙娜丽莎》。
而关于画中人神秘的微笑,从古至今都争议不断,这幅举世闻名的油画被放大后,微笑之谜似乎在细节中被破解……
天才画家与他的旷世之作《蒙娜丽莎》置于今日,早已经不单单只是一幅简单的画作,而是已经升华为一个代表着文艺复兴人文思想的神圣艺术符号,对后世追溯当时历史时期社会特征及研究欧洲近代史提供了珍贵素材。
在文艺复兴运动兴起的几个世纪时间中,天主教一味宣扬虚伪的禁欲主义早已无法满足人们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内心高涨的世俗欲望,以人为本的世俗价值观成了一种新的社会思潮。
人都是社会的产物,艺术家也不例外,这样的新思潮始终贯彻这一时期艺术家的创作核心观念当中,《蒙娜丽莎》这幅画中人物呈现典雅恬静的女性美典型形象,兼具神性和人性的光辉。
画家达·芬奇在创作《蒙娜丽莎》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他除了掌握绘画、解剖等美术相关技能外,又广泛涉猎其他多领域,认真研究数学、透视、地质学、植物学、人体机能学、运动力学、光学等多种科学。
在达·芬奇看来,自己不仅要确保画作主体的完美,还要改变传统绘画不重视背景构造的创作习惯,对画面主次比例的多层次完美把控是他一直以来的奋斗目标。
如此严格的高标准也是达·芬奇创作出《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旷世巨作的根本原因,这样一位名副其实的全才加之一丝不苟的艺术态度,最终获得“文艺复兴最完美代表人物”的至高美称可谓实至名归。
不论是全方位、多领域的知识储备,还是工作上先后当过公爵的御用画师、军事工程师等多种职位,再加上久经战乱之苦,颠沛流离辗转多地,这些都构成了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源泉。
在生活的苦难和艺术创作实践的完美融合下,达·芬奇更加坚定了提高自然人的地位的观点,他认为封建统治阶级间争权夺利是不义之争,加之给人民带来无尽苦难,这是最野蛮的荒谬行为。
因此,在1503年,达·芬奇推陈出新,以直接表现世俗人物为创作主题,历时三年,世俗肖像画《蒙娜丽莎》横空出世。
放大后深度剖析,诠释微笑之谜在《蒙娜丽莎》中,主题人物与背景没有明显的交界线,画家以渐隐法的绘制手段模糊了人物轮廓,使观者倍感画中人物仿佛置身于背景之中,营造出一种人景交融的朦胧美感,具备极强的美学艺术价值。
达·芬奇也确实履行了自己对于艺术的高要求,他对于人物的描绘尽善尽美,40层超薄油彩的叠画模糊了人物嘴角周围肌肉组织的明暗交界线,这就形成了《蒙娜丽莎》似笑非笑的神秘感。
而对于背景天、树、山的描绘,也是采用此法,晕涂、风干、堆叠的细致步骤打造出丰富而又不显厚重的画面感,使观画者每次看都能捕捉到崭新的巧妙细节。
都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艺术的赏析本身就是一件带有很强主观性的事,一批批的观画者对《蒙娜丽莎》有着各种各样的鉴赏,而尤其是画作中那一抹似笑非笑的表情,一直以来都维持着很高的讨论热度。
有人观画后隐约感到画中人在微笑,但仔细看时又觉得笑容消失殆尽,在艺术家高超的技艺下,呈现柔和而又神秘的微笑之谜仿佛脱离自然状态而存在,具有独立的生命意义。
从艺术角度的剖析鉴赏只能从构图、色彩、技法、人文思想等方面出发,得到的只有主观性的赏析,但谁都无法说明微笑之谜的答案,因而便有不少人另辟蹊径,从科学的角度出发去研究分析。
曾经有几位医学专家从病理角度出发,提出《蒙娜丽莎》画中人物其实没笑的观点。
尤其是当将画作放大,通过对人物体表细节的观察,医者普遍认为画中人可能由于疾病原因导致发际线、睫毛、眉毛等毛发发育不良。
加之在医生看来,画像中呈现的女性眼白颜色和肤色均非正常状态,种种体表特征都将猜想指向画中人物原型可能患缺碘症。
此病症影响甲状腺功能,进而导致患者胆固醇高,外显症状为发际线后移及浮肿,所以可能《蒙娜丽莎》画中并无所谓神秘的微笑,只是丰满体态下流露的自然无表情状态。
但其实,人文主义思潮下贵族女性脱毛并非新鲜事,当时欧洲贵妇的“无毛脸”流行形象也普遍出现于同一时期绘画作品当中。
而对于画作中人物肤色和眼球颜色的争议,猜想画中人物原型患病是一种可能,与油画本身特殊材质在漫长岁月的存放下变色也有很大关联。
另外,据史料记载,达·芬奇创作《蒙娜丽莎》时,对入画模特的心理进行过细致研究。
写生过程中,由于担心时间太久导致入画模特忧郁倦态,还以邀请弹唱乐队及小丑娱乐表演等方式,令其保持愉悦的神态,可见微笑正是画家想要打造的视觉效果。
在画家长时间创作时间下,人的情绪不可能永久性地保持愉悦微笑,再加上画家独具匠心的渐隐晕涂技法的打造,最终画面呈现效果就成了兼具微笑和忧郁之态的似笑非笑,甚至显露出一丝东方宗教气息的神性光辉,梦幻而又神秘。
综合来看,从文艺角度分析,《蒙娜丽莎》是艺术家高超技艺和先进思想的集中体现,在文艺鉴赏的灵活主观性下,微笑之谜的诠释五花八门,言之有理即成立。
从科学角度出发,虽然医者猜想具备一定文献数据和专业学术报告支撑,但仅凭这些却也并不能成为准确判断微笑之谜真相的有力证据,至今这些说法也仍未成为主流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