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7-05 10:16:40   作者:网友投稿   来源:网友投稿点击:
“清高”一词源于中国古代文化对人格修养和处世态度的描述,原指品德高尚,风雅可见。
苏轼的作品和人生态度常被视为“清高”的体现。他一生仕途坎坷,多次被贬谪,但始终保持着豁达超脱的心态。他在作品中表达了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对自然和精神自由的追求,如《赤壁赋》中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等,都展现了他不随波逐流、坚守自我的品格。这种品格与“清高”所指的不慕虚荣、 孤高自守的气质相契合,所以后人常以它为例来诠释“清高”的内涵。
我没有考证,从什么时候开始,对"清高"一词的理解出现了贬义,表示对人有傲慢的态度。明清小说中,常将清高的书生塑造为迂腐的形象(如《儒林外史》中的某些人物), 讽刺他们空谈道德却无力改变现实,隐含对“清高”局限性的批判。
我即便狂妄至极,也不敢自比苏轼。但几十年的体制内生活,也有被视作“清高”的时候。
记得在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还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一个南方小乡做乡干部。由于年轻,加之也有改革开放后大部分年轻人报效国家的情怀,工作之余往往用功读书学习,期待学有所成而一展抱负。而身边却是一群文化不高却经验丰富的老干部,他们全心身投入工作,也各有各的满足。工作之余,他们聚餐我不去,他们玩牌我不挨。我的作派显然与大家的期望格格不入,于是就被冠以“清高”的美誉。对于这一美誉,我知道有贬义意味,但反应却是木讷的。但这并不能证明我有多么豁达抑或超脱,现在想来也只是当时感觉自己的方向是对的,没必要较真罢了。
因为扛过了窃窃私语和冷嘲热讽,我如愿通过了组织上的选拔考试,进入大学继续学习,随后也离开了原来的工作单位。
时间来到了二十一世纪,我也早成了一名科级干部。因为地域性特征,我所处的地方官场风气已有些变异。很多干部兢兢业业的工作却长期得不到重用和提拔,有人戏称“搞错了也不会搞到我头上”,表达了对前途的无望,但也确实反映了当时大部分普通干部的心态。我也属于“想当将军的士兵”,与大家不同的是,我对组织一直抱有信任态度。果不其然,在2001年终于迎来了机会,市委公开选拔处级干部,我倾力而为通过了笔试;面试由于占了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先机,在竞争者中我遥遥领先。我如愿以偿成了一名处级干部。
在竞争过程中,入围的“同科”不少人深谙世事,用了很多“题外功”,我却不改“木讷”。有人劝说我也需“走动走动”、“联络联络”时,我总回答:我已证明我自己了。在公选进入主管部门拟定方案阶段讨论时,有一名领导因对人选另有意图,对我的评价是:能力不错,略显“清高”。颇有“高士清高,不若贤臣”之意。所幸的是因这位领导深谙世事之故,其后扶摇直上,做到了厅官;所不幸的是,近期这位领导又马失前蹄,跌落深谷。这自然是后话了。
长期浸润官场,看见不少同僚身陷囹圄、晚节不保,令人唏嘘。由此也庆幸自己,庆幸自己勉强算作“清高”之人,因为“清高”才没有随波逐流,因为“清高”才没有误入歧途。假定没有对“清高”不弃,没有对“清高”的坚守,谁又能料身后之事呢?
至于对“清高”的批判,明代思想家李贽有名言:世之所谓清高者,多避世绝俗,而其心实欲邀名于后世,此乃大伪也。此类“清高”本质是对名利的另一种追逐,不是真“清高”,而是伪“清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