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7-12 12:25:04   作者:网友投稿   来源:网友投稿点击:
巢人有话说:这些民间高手,正在被遗忘······
1. 吹糖人——600多年的历史
小时候,看着老爷爷变出各种造型的小糖人,我们总是偷偷吞口水。而现在的一位吹糖人老爷爷却说“年纪大的人没法出来摆摊儿,年轻人又不愿意从事这一行,会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
2. 民间绣花——虎头鞋
以前,小孩子一周岁时,会穿上新做的虎头鞋,老辈人觉得这样可以为小孩壮胆、避邪。现在虽然仍有老人在一针一线的做“虎头鞋”,可是她们的坚持过后呢?
3. 踩高跷——1000多年的历史
印象中逛庙会,总是等不及地想看踩高跷。可是一年又一年过去,老一代的高跷艺人退下去,却没有年轻人愿做接班人。如今的孩子以后想起童年,应该不会留下任何关于高跷的回忆吧?
4. 泥咕咕——记录千年历史的活化石
泥咕咕是用黄胶泥捏成的,嘴巴吹的时候会发出“咕咕”的响声。以前的老人抓把湿胶泥就能捏出栩栩如生的小鸽子,现在老艺人少了,泥咕咕也在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
5. 皮影——2000年历史
在过去还没有电影、电视的年代,小小的棚子里面,墙上挂满了花花绿绿的皮影。就像小孩子听戏啥也听不懂,可还是觉得很开心。如今,只有在一些旅游景区才能用门票进去看个新鲜。
6. 窗花
窗花,对我们来说好像就是奶奶、姥姥的回忆。那时候过年、结婚这种喜事,大家总是用剪窗花这种最朴实的方法来表达心里的幸福。现在钱能买到的东西多了,窗花也越来越少了。
7. 捏面人——两三百年的童趣历史
山西人最擅长捏面人,他们不仅把面食当做一日三餐,还精心用面粉出各式各样的“面花”,作为平淡日子里一点新鲜的乐趣,有人把它叫做“精神世界&美好愿望”。
8. 民间织布
手工粗布都是100%棉的,舒对皮肤也没任何刺激、透气性又强。在物质水平提高的今天,一味追逐高档的观念正在逐步被“崇尚绿色、回归自然”所代替,可是织老粗布的手艺却日渐被丢失。
9. 补锅
小时候,家里的锅漏了,总是会在补锅人来的之后,拎出来补一补,而我们小孩子站在旁边一看就是大半天。如今坏了就直接买新的,少了了叮叮咣咣的修补声,也没了围观的孩子。
10. 根雕
一个奇状的树根,最终却能被根雕艺人刻出各种巧夺天工的造型。擅长这种技艺的人本身就少之又少,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没人再愿意坐下来去研究一个怪木头,让更多的人为艺术与自然美结合。
11. 打银器
苗族,是对银器最为钟爱的民族,苗族银饰品总以千奇百怪的图案为主题,这些图案都有动人的故事传说。而负责装扮这个民族美丽的制银师却越来越少了。
12. 蜡染——5000多年的技艺还能延续下去吗?
早在公元前3000年,我国就已经用植物染料茜草、靛蓝、菘蓝、红花等进行着色,苗家的女子自幼开始学习制作蜡染,现在的人们虽然特别喜欢这种清新悦目的民族特色,却少了从前做蜡染的那份热情。
13. 草编——延续了7000年的草编历史
早年间,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编,人们用当地的玉米皮、席草等编成篮子、拖鞋、提包、睡席等日用品,那时,人们总是信奉: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现在,看到这些草编用品,想买的人多,编的人却少了。
14. 唱戏的人少,看戏的人更少
小时候过年过节,村里或者镇上连续几天都唱戏,小孩子虽然听不懂但看着一个个大花脸,吃着小零食别提多开心啦。可现在,台上唱戏的人有时候比台下听戏的都多,心里总觉得一丢丢难受。
----订阅热巢,我们再约哦!----
热巢网 为"疯传"而生。我们相信在每一篇热巢文章的背后,您都能够找到分享给家人朋友的理由!
下载热巢APP,加入巢人!
欢迎关注热巢网公众微信号:rechaos_com(直接搜索“热巢网”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