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猫社

为用户提供最新信息
分享有价值的知识和经验
橘猫社一个二次元coser图片合集分享网站

海瑞诗歌也要打假!(四)

更新时间:2025-07-21 13:41:32   作者:网友投稿   来源:网友投稿点击:

一一考证小结篇

作者 林育书

经已发表的《林士元12首诗错入海瑞文集!》(一)、(二)、(三)系列文章考证,现已确认《樵溪行送郑一鹏给谏》《晚霁谒张水南翰读归复简此》《闻警和顾以新三首》三题5首诗,以及《七夕立秋值雨》《春日阻风部中限韵》《陈子达院中赏榴限韵》《贞节周母莫孺人》《赠竹园隐者》共八题10首诗确认为林士元所写。

今考证《游蜂叹》《乐耕堂》两首诗,也不属于海瑞所写,而是林士元所作。

九、《游蜂叹》一诗作者是林士元,是诗人致仕前最后一首诗歌

诗原文

日出蜂乱飞,花落春初歇。

夜来风雨多,枝头子初结。

徘徊青山隅,群芳宁可掇。

欲向泥中求,犹恐蒙不洁。

物态无终穷,天道有生灭。

功成身乃退,何事中肠热。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的变化,反映了诗人心理思维变化和对归隐的渴望。表达了诗人认为一旦功成名就就应该适时退出,不要让内心过于热衷,暗示了诗人对名利和欲望的超脱态度。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人生、世事的感慨,既有对自然和生命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也包含了对个人处世和价值追求的态度。

此诗存在于《海瑞文集》,又见于林士元《北泉草堂遗稿》一书中,存在归属争议。

(一)、《游蜂叹》诗释义,及内涵分析

《游蜂叹》一诗直译是一首咏景直接抒情的诗歌。但深入分析,发现此诗暗喻内涵丰富,是诗人心理活动的写照。

一联“日出蜂乱飞,花落春初歇”。指日出时,蜜蜂惶然地在凋谢的花丛中纷纷乱飞,春末繁花凋零尽落,春天景色将随之消逝。

诗暗喻:世人就像乱飞的蜜蜂一样,纷纷忙于追名逐利那样杂乱无序,诗人在名利场中,自觉升官机遇也像“花落春初歇”一样慢慢消逝,当官的欲望己减弱且渐远。

二联“夜来风雨多,枝头子初结。”指夜幕降临,风雨交加,许多花儿都被打落了,只剩下树上刚刚开始结出的果子。 喑喻官场中充满了激烈而残酷的斗争,就像经历了一场狂风暴雨洗礼与磨难。人生追逐功名,不会一帆风顺,有得有失,失去凋零的花朵,才能收获满枝头的果实。

三联“徘徊青山隅,群芳宁可掇。”指诗人在这青色的山间角落之地,走来走去,思考着花枝上还剩下的花可否采摘,但心中又犹豫:又怎么忍心再去采摘呢?

这里“群芳"暗指荣华虚名与浮利。这联诗描绘诗人在面对世俗荣华、虚名浮利这些诱惑面前的矛盾心情。在官场这个功利场中,欲“采芳华”即掇取功名利益,诗人既存在着渴望又存在担心与犹豫。

四联 “欲向泥中求,犹恐蒙不洁。”含义是:诗人很想去泥地里寻找那些被风雨摧落的花朵,但又怕泥土已弄脏了花容,使这些落花不再那么纯洁、芬芳与美丽。

诗句的内涵,暗喻官场利益纷争就如一片泥地,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如身临泥沼,若不慎,道德操守就被官场腐败或人性贪欲玷污。所以,在复杂的现实中诗人在认真思考,在功利面前坚守本心,要警惕世俗诱惑,在官场中要保持自身高洁。

五联“物态无终穷,天道有生灭。”指万物的形态虽然千变万化,无穷无尽,但天道运动有其自身规律,生命有生有灭,这也是自然现象。

诗人化用《道德经》“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暗喻历史兴替、人生起伏是正常的必然现象。强调《周易》"生生之谓易",即生灭是自然规律,是永恒存在的。暗喻官场进退,吐旧纳新也属于自然现象。诗人以自然天道消解个人得失的焦虑,顺应规律、保持淡然处之的人生态度。

六联 “功成身乃退,何事中肠热”指事业功名一旦成功,人就该急流勇退,何必让自己牵肠挂肚,内心如此煎熬呢?

该联诗句的内涵是,人要顺应天道盛衰、进退自然规律,淡泊名利,功成后急流勇退,不必执着于得失。 应像老子所言:“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批判贪恋权位、热衷名利引起心情焦灼的“中肠热”。喑喻诗人拟呼应老子"功成弗居"之训,功成名就,急流勇退,下定归隐致仕的决心,

纵观此诗,它以暮春景象起兴,通过“花落—结果”“求芳—恐污”的意象对比,隐喻人生进退的抉择困境;最终以天道循环为依托,主张功成身退、不恋官场名利的超脱思想理念。

全诗内涵,既是诗人个人仕途的反思,亦是对永恒自然法则的领悟——在盛衰、进退、新旧无常的世间,唯有放下执念,方能保全操行合规,精神高洁与心身的自由。

(二)、诗中表达的功成身退主旨思想,与海瑞的行为矛盾对立,此诗不是海瑞所作

1、诗歌主旨与海瑞核心思想的冲突

《游蜂叹》核心争议,在于尾联“功成身乃退,何事中肠热”所表达的功成身退思想。“功成身退”是归隐的避世思想倾向。

诗中“功成身乃退”暗含道家顺应天道、急流勇退的哲学。该诗主张个人功成名就完成后,应主动隐退,避免卷入世俗纷争。这是一种隐逸避世思想观念。

它与海瑞终身任职直至病逝的行为存在显著的对立矛盾

2、海瑞从来不具有隐退避世思想观念。

海瑞当官长达19年,拒绝任何隐退。隆庆四年(1570年),他因推行严苛反腐被弹劾罢官,归乡闲居16年。在家乡闲居期间,积极参加地方治理工作。如万历六年(1578年)琼州府开展“丈田均税”工作。海瑞多次致信地方官员提出建议,指导临高、文昌及定安土地丈量等工作,写下《复刘大尹》《奉分巡道唐敬亭》《赠罗近云代丈定安田序》等文。可见海瑞并没有隐居,也没有疏离政治与社会。

万历十三年(1585年),朝廷再度起用闲居16年的海瑞,72岁风烛残年高龄的他,毅然复出,直言“士大夫辞官易,居官难”,坚持为百姓发声。这些行动证明海瑞从来没有隐退避世思想存在。

3、海瑞一生践行儒家积极处世精神。万历十五年(1587年),海瑞73岁病逝于南京右都御史任上。临终前仍在批阅公文,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海瑞身行力践与《游蜂叹》诗中功成身退核心思想意识截然对立。

4、海瑞冒死呈上《治安疏》一事表明,其对功名利禄的执着与追求。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二月,六品官的海瑞呈上《治安疏》,斥嘉靖帝“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备棺死谏,险遭处决。也赚取了丰厚的政治资本。他冒死上奏疏后,一年内连连升级。晚年(1585年)被重新起用,两年后病逝于南京任上,官至南京右都御史‌,官阶正二品。

这正是海瑞不惜身死,热衷于献身于功名利禄官场的执着表现与结果。其行为与诗歌中表达的功成身退思想严重对立,背道而驰。

5、海瑞的政治人格,与《游蜂叹》一诗内涵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对立,也是判定此诗不是海瑞所写依据

海瑞的政治人格以“刚峰”著称,他也自喻号“刚峰”,主张“圣贤当为天下担当”,其行动始终贯彻“进”而非“退”。始终有忠君思想。在狱中,他听闻嘉靖死讯,他痛哭至呕胆水,体现对君纲的忠烈思想行为。海瑞具有孟子所说的“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执念,哪怕面对着无数的反对者或艰难险阻,一个人如果认定了自己的道路、秉持着坚定的信念和正义,就应该无所畏惧地勇往直前,毫不退缩地去践行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他所强调的是一种对自我信念的坚持,对自己执着地追求与目标,不被外界的压力和困难所动摇。这是海瑞独特具有的理想信念。

海瑞这种理想信念与《游蜂叹》诗中淡泊避世归隐思想意识思想相悖,存在不调和的对立。

6、综合分析结论

《游蜂叹》诗意内涵与海瑞精神的本质背离。

《游蜂叹》一诗与海瑞思想观念,存在着核心矛盾:即功成身退的哲学与海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实践无法兼容。他73岁殁于任上,恰是对“何事中肠热”的反讽——其毕生热血从未冷却。

海瑞的精神丰碑是:刚正、清廉、反贪腐。他以“中肠之热”焚尽官场积弊,直至生命最后一息。若以“功成身退”劝他,无异于让烈火自熄——这绝非海瑞的选择。

海瑞现存世诗文如《谒先师顾洞阳公祠》强调“三生不改冰霜操,万死仍留社稷身”,与《游蜂叹》的遁世消极基调形成鲜明对比。

依上所论,《游蜂叹》一诗所表述的功成身退主旨思想,与海瑞的行为矛盾对立,不符合海瑞价值观念。判定:该诗不是海瑞所作。

(三)、诗歌内容与林士元价值观及践行契合,该诗是林士元所写

1、林士元看清了官场的本质,有萌生隐居身退的念头。

林士元在嘉靖时代,是监察谏议系统中清廉自守的象征。林士元任给事中及湖广按察使司副使,都是从事弹劾监察工作,被评价为秉公执法,刚直严正,他弹劾了数十名不称职官员。

在长期的官场斗争中看清了明朝皇权专制下的官场本质。表层上,明王朝是在皇权下,以儒家伦理包装的文官集团治国。但深层是依附皇权的文官,异化成利益集团,长期存在着无休止的派系斗争。

林士元所处的监察体系也沦为党争工具,官场中人性贪欲与权力上你死我活的争斗,使人震惊。特别是好友郑一鹏、张水南这些正直官员因党派斗争受迫害被罢官,使林士元对官场日渐厌恶。荫生退意,渴望隐逸避世回归乡野的田园生活。林士元这种归隐念头,与此诗中功成身退归隐思想符合。

2、林士元功升浙江按察使时,急流勇退归隐东洋,其行动符合诗意内涵

林士元从正德九年(1514年)考中进士,踏入仕途,历任北京行人司行人、南京户科给事中、湖广按察司副使、广西承宣布政司右参政、浙江按察使,至1539年致仕,共26年。

嘉靖十七年(1538年)至1539年二月,林士元在广西右参政任上,参加了广西大藤峡平瑶乱军事行动,有功,从广西右参政,升调浙江按察使(正三品官,相当于正省级官)。然而他却选择急流勇退,辞官隐归东洋,著书立说讲学不再复起。

林士元“功成身退”,归隐行动,其经历与《游蜂叹》诗中表达“功成身乃退,何事中肠热”,高度贴合。

综上所论,《游蜂叹》一诗核心思想:“功成身退”的观点,与海瑞思想行动整体不符。与林士元隐逸思想与行动高度一致。

据此得出结论:此诗是林士元于嘉靖十八年(1539年)阳历4月,在桂林广西承宣布政司写的。当时征剿瑶乱战事已于二月底结束,正在休整与上报战功。而4月是典型的暮春时节,桂林地区大部分桃花已凋谢。林士元亲历这次平瑶乱作战,目睹大藤峡山区百姓流离失所,被官兵追赶屠杀1350人,俘虏450人,心灵触动很大,萌生退意。但当他面对真正归隐退出官场抉择时,曾徘徊、犹豫,难拿主意。考虑多时,才决心顺应天道,“功成身乃退”辞官归隐,毅然挥毫写下抒怀之作《游蜂叹》。

嘉靖十八年(1539年)闰七月,嘉靖帝下诏升任有功官员,《明世宗实录》卷二二七有记载:“广西断藤峡弩滩诸巢贼平……捷闻,上嘉其功,诏:……副总兵张经,副使翁万达、梁廷振,都指挥高乾、参政林士元,参议田汝成,各升一级。”林士元因功升为浙江按察使,官阶正三品。但林士元功成名就,急流勇退未赴任,丁忧归隐,辞官再也不复职。

《游蜂叹》一诗,是林士元辞官归隐前最后一首诗作,也是仕途终止的绝唱。

九、《乐耕堂》的诗作者是林士元

诗原文:

源头活水溢平川,桃色花香总自然。

海上疑成真世界,人间谁信不神仙。

棋惊宿鸟摇深竹,歌遏行云入九天。

良会莫教轻住别,每逢流水惜芳年。

此诗存在于《海瑞文集》,又见于林士元《北泉草堂遗稿》一书中,存在归属争议。

(一)、《乐耕堂》一诗的描写内容

《乐耕堂》与《赠竹园隐者》都是隐逸型田园诗歌。

诗首联"源头活水溢平川,桃色花香总自然,诗人引用朱熹著名的哲理诗《观书有感·其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中的“活水”意象开篇。

这里“源头活水”指丰沛的溪流水从源头汩汩涌出、漫溢平川的实景,“桃色花香”则直接展现桃花盛放、香气弥漫的春日景象。两者结合,构成一幅动态与静态交融的田园画卷。"桃色花香总自然"其自然景色就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那样,成为避世隐居的理想之地‌。“

第二联诗句"海上疑成真世界,人间谁信不神仙"将人间耕读实在的田园生活情景幻化为“海上”蓬莱仙境,诗人将这一缥缈空间隐喻成脱离尘世的幻境。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超自然境界美好仙境的渴望。

“人间谁信不神仙”以反问语气,讽刺世俗中人难以相信人间亦有神仙般的逍遥。反问的同时,暗示田园生活本身即仙境,呼应陶渊明“桃花源”的理想。诗人笔下描绘的虚实相生快乐如神仙的隐居生活,赋予了耕读田园生活以超现实的瑰丽色彩,增添了诗情意境的浪漫气氛。

第三联诗句"棋惊宿鸟摇深竹,歌遏行云入九天"通过弈棋惊鸟、长歌遏云两个动态细节,将文人雅趣与林野之乐完美融合。深竹摇曳显环境之幽,歌声入云彰显隐居者情绪之高亢。通过文人雅趣的动态描写,表现文人雅趣之乐,将隐士的闲适生活与天地自然相贯通,形成人与自然深度共鸣的意境。“歌遏行云”化用《列子》典故,夸张渲染隐逸者快乐的歌声穿透云天,契合了田园诗浪漫夸张的特质。

最后一联诗句"良会莫教轻住别,每逢流水惜芳年"指美好的相聚时光,不要轻易地就结束离别 。意在劝人珍惜相聚时刻,莫让这难得的相会匆匆结束 ,体现了对相聚的珍视和对离别的不舍眷恋。“每逢流水惜芳年”借流水意象,抒发对时光易逝的感怀,在隐逸中透露出对现世美好的珍视。其中也含有孔子"逝者如斯"的哲学思考,深化爱惜光阴珍惜时间主题。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非常美丽隐逸理想的仙境景象。它以诗意的田园诗歌,风格清丽超逸,内涵丰富多维。诗中既有对自然之美的礼赞,亦暗藏对生命短暂的唏嘘,在隐逸与眷恋、理想与现实之间,构建了一个充满诱惑力的诗意世界。它既抒发对时光易逝的感怀,又在隐逸中透露出对现世美好的珍视。是山水田园诗中兼具审美价值与思想深度的佳作。

(二)、《乐耕堂》诗中表达的隐逸思想与“仙境”意象,与海瑞的人生观不相符;与海瑞的现实主义品格及对佛道的排斥存在深刻矛盾

1、诗中表露的隐逸思想与描述的田园生活,严重背离海瑞的行为观念

《乐耕堂》是清代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由琼州冯骥声等收入海瑞文集的,它与林士元《北泉草堂遗稿》《全粤诗》中的《乐耕堂》不同之处,是诗题中注:“为丘郊作”几个字。这应是清代文人自己加上的。可能认为海瑞曾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为丘郊建的亭子写过《乐耕亭》一文,也想当然地将《乐耕堂》作为海瑞所写的姊妹篇,因此自作聪明在诗题加上“为丘郊作”。

从诗题加上“为丘郊作”几个字,还有一个目的,就告诉人们此诗是海瑞入仕前写的。

但是这使人强烈质疑:一是海瑞尚未进入仕途,未经历官场残酷斗争,何来避世隐逸思想?何来向往仙境生活呢?二是海瑞三岁父亡,从小在母亲谢氏严厉管教下,一心读书,刻意参加科举,寻求出路。从十多岁学童,一直在科考场应试,直到36岁才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考中举人。此后又经十年寒窗苦读,连续两次会试失败,未能考中进士。最终,他在46岁时放弃了科举考试,以举人身份,前往福建南平担任八品教谕官职。海瑞在紧张学习与竞考期间,不允许海瑞产生隐逸与钦慕神仙境般的田园生活思想。三是海瑞如果在入仕前萌生了渴望田园乡野安逸生活,他不会连续二十多年苦读与参加科举考试。那么明朝也不会出现一个“海青天”。

由上可见,此诗绝不会是海瑞入仕前所写的。

2、隐逸思想文化,是强调超脱世俗;而海瑞则坚持“以民为本”的处世精神,两者存在对立矛盾。

海瑞批评官员存在“不虚心、不晓事”的短处,实则是反对逃避现实责任的态度。他在南京应天府任巡抚时,打击豪强、退还民田等举措,迫其前任首辅徐阶退田5万亩。直接触犯了官僚集团的利益,这种“得罪同僚”的行为进一步表明他拒绝妥协或隐退的立场。

3、海瑞崇拜现实的社会治理,为维护大明皇朝的稳固,为民请命的观念指引他时刻廉洁自律,关注朝政动态,参加地方行政管理,不言隐逸悠闲。

隆庆四年(1570年)四月,海瑞被罢官返乡后,虽生活清贫,却始终关注民生,主动为海南地方官员提供施政建议,甚至参与地方事务的讨论,体现了“不在其位仍谋其政”的积极态度。万历六年(1578),朝廷下令清丈天下田亩,限三年完成。海瑞对海南的土地清丈工作十分关心,他专门写信给时任琼州分巡道的唐敬亭,以自己在淳安、兴国、应天丈田的经验教训,指出清丈中应注意事项,并草拟了一份《拟丈田则例》的书面文件,绘制图样,分别说明执行的条款办法,海瑞所制定的《拟丈田则例》,在海南各地开始实行起来,效果明显。

海瑞对清丈土地有成绩的地方官员大加赞赏,曾先后撰写《赠陈侯丈亩成功序》和《赠陈大尹得奖劝序》二文给临高知县陈振源,称赞陈振源丈量田地的态度是“视国如家,民若子”,所以成绩斐然。官员罗近云在文昌和定安丈量田地也受到官府和百姓好评,并因此晋升钦州太守,海瑞撰写了《赠罗近云代丈定安田序》,对此表示祝贺和肯定。海瑞在被罢官闲居生活中,始终关注国事,关心地方政府治理工作。海瑞在《复史方斋琼分巡道》等书信中,勉励同僚“知己自责”“为百姓服务”,明确反对消极避世的倾向,认为士大夫应以改革时弊为己任。也有力证明海瑞一心为国为民的心态,他从未具有隐逸思想与言行。

4、万历十三年(1585年),海瑞复任南京御史时,毫不因个人遭弹劾处境艰难而退缩,主张恢复洪武时期的严法治国,主张官员应恪尽职守、直面弊政。他认为“祖宗之法”不可废弛,强调官员必须积极作为,而非明哲保身或归隐山林。

5、海瑞的清廉刚正,本身就是对隐逸思想存在的否定。即使海瑞遭受排挤打击,如被罢职或遭弹劾,也从未选择逃避归隐。海瑞一生坚持入仕为官,是忠实的皇权维护者,他在文集中强调:“臣子事君,犹子事父”,但需“以道事君”,即通过匡正君失实现社稷长治久安。他在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抬棺向嘉靖帝进谏激烈的姿态,表达了维护明朝廷的忠心。曾任南京兵部侍郎和南京刑部尚书的王世贞评价海瑞:“不怕死、不爱钱、不结党”,这些特质均与隐逸者“独善其身”的追求截然相反。

综上所述,海瑞通过言论和行动明确反对隐逸思想,其一生践行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处世精神,即便在政治逆境中仍坚持干预现实,堪称明代官僚体系中的“反隐逸”典范。

海瑞从未在思想与行动上追求隐逸的乡野隐居生活。《乐耕堂》诗中隐逸情怀的抒发‌,不符合海瑞意识与行为风格,这是判断此诗不是海瑞所写的重要依据。

(三)、《乐耕堂》一诗以田园生活为表象,但其描绘的“仙境”意象与海瑞的现实主义品格及对佛道的排斥存在深刻矛盾。

‌ 《乐耕堂》 诗中“海上疑成真世界”与“人间谁信不神仙。”在传统文化中有其丰富内涵——既可指神话中的超自然存在,也可象征精神自由、隐逸理想或自然之美。

此联诗句表达了诗人面对海上或自然美景时的感叹,认为眼前景象宛如仙境,表达对神仙长生或逍遥状态的羡慕,感叹凡人难以达到这种理想。

同时讽刺凡人对“神仙”存在的怀疑,暗指世人囿于世俗观念,无法领悟超脱的境界,但诗人是相信神仙存在的。在道教文化中,神仙常象征超越世俗的智慧或境界。如唐代诗人李商隐诗中的“紫府仙人”“炼丹得道成仙”等意象‌,而“谁信”二字暗含对庸常认知的无奈。

1、海瑞在政治实践中反对修仙成道,诗中的仙境描绘不符合海瑞的反佛道立场

海瑞思想观念中,未信神仙存在,对佛道神仙之说持批判态度。

海瑞在《治安疏》中直斥嘉靖帝沉迷道教修醮(斋醮仪式)的行为,认为此举不仅无益于治国,反而导致“天下因即陛下改元之号而臆之曰: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他反对将国家命运寄托于虚无缥缈的神仙方术上。

主张“圣贤之学,不外乎日用常行”,强调现实问题的解决而非超自然的追求。这种态度与儒家“不语怪力乱神”的传统一脉相承。

海瑞思想的核心是儒家经世致用、关注现实民生的处世精神。他坚信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在于“正君道,明臣职,求万世治安”,在于整顿吏治、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改善民生“使民安物阜”。他认为沉迷于虚无缥缈的神仙世界,是逃避君主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是本末倒置。海瑞在奏疏中虽然没有直接系统批判佛教,但他将佛道并列为“异端”,认为它们迷惑人心,偏离了治国安邦的正道。他批评皇帝的行为是“一意修真,竭民脂膏,滥兴土木,二十余年不视朝,法纪弛矣。” 海瑞指出“自古圣贤垂训,修身立命曰‘顺受其正’矣,未闻有所谓长生之说。” 这是对道教修炼,超脱尘世、追求彼岸的佛道思想的否定。

海瑞通过对追求长生不老的批判,实质上彻底否定了道教宣扬的“神仙”存在。他认为所谓成仙得道是虚妄的,是方士用来欺骗君主的谎言。海瑞毫不避讳地直指嘉靖皇帝:“陛下之误多矣,其大端在于斋醮。斋醮所以求长生也。”他以无可辩驳的逻辑和史实,批驳和揭露方士骗局, 海瑞指出皇帝重用的方士,如陶仲文自己都死了,证明所谓长生之术完全是骗局。追求长生不老的行为,是无稽之谈。

2、海瑞坚守清贫之苦,不慕仙境生活。

海瑞一生恪守儒家伦理,生活俭朴至清苦。他一生经历妻离子散:二子夭折、女儿绝食而亡、妻妾或休或自杀。琼山进士梁云龙在《海忠介公行状》中描述其归乡后“常饿腹论学至日暮”,悲苦远非《乐耕堂》诗中描述的田园生活悠闲自得的内容。他清贫而不慕仙逸生活,而勇对残酷现实。海瑞的悲苦生活经历与心态,不可能写出此田园仙境这样浪漫生活情景的诗歌。

结论:据上分析,《乐耕堂》一诗以田园生活为表象,寄托以隐逸浪漫内涵,其描绘的“仙境”意象与海瑞的现实主义品格及对佛道的排斥存在深刻矛盾,与海瑞的价值观和行为逻辑存在显著冲突,这是判别诗作归属的首要依据。因此认定此诗不是海瑞所写。

(四)林士元是《乐耕堂》一诗的真正作者

林士元以忧隐退归乡后,晚年家居时常戴笠躬耕,受到乡人敬重。他在家著书立说,著有《学思子》《中庸孟子衍义《论语衍义》《读经录》《读经附录》《孔子世家》《颜子列传》《山泉论草》《诗论》《北泉草堂遗稿》及明史收录的《林士元文集》十卷等诸多著作。从他的著作《学思子》《读经论》及《中唐孟子衍义》可见其受儒家思想影响,同时诗中“神仙“意象又有道家超脱色彩。

这首诗作,是林士元一生为官经历与思想发展的结晶一—前期任给事中刚正不阿的仕宦经历,使他体验到官场艰险产生避世归隐思想;任湖广按察使副使的亲民作风,使他理解田园生活的价值;晚年归耕的实践,使他得以实现了隐逸的田园悠闲的理想生活;儒道思想则提供了精神资源。

《乐耕堂》是一首隐逸型的田园生活诗篇。 在诗中“源头活水溢平川,桃色花香总自然。”所描述的田园乡野环境中,戴笠躬耕,过着文人悠闲自得,下棋唱歌的“棋惊宿鸟摇深竹,歌遏行云入九天”生活,正是林士元梦寐以求的。

这首诗的描述,其实就是诗人于嘉靖十八年(1539年)归家后,隐居故乡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写照。这也佐证诗中描述的那种宛如仙境悠闲自由的生活,不是浪漫想象,而是真实存在。

这种将耕读文化、隐逸、仙道思想熔于一炉的诗歌创作与生活实践,成为解码区分海瑞与林士元诗歌归属的分水岭。

从上论述,不难得出此诗是林士元致仕归隐后,在家乡琼山东洋写成的。《乐耕堂》诗作者不是海瑞,而是林士元。

十、小结:海瑞与林士元存在归属争议的21首诗歌中,现经考证12首诗歌排除了海瑞所作,是林士元所写。

海瑞文集收录的27首诗歌,其中有21首诗歌,与林士元《北泉草堂遗稿》诗歌相同,长期存在归属争议。

经笔者发布(一)(二)(三)(四)系列文章考证,现确认《樵溪行送郑一鹏给谏》《晚霁谒张水南翰读归复简此》《闻警和顾以新三首》《七夕立秋值雨》《春日阻风部中限韵》《陈子达院中赏榴限韵》《贞节周母莫孺人》《赠竹园隐者》《游蜂叹》《乐耕堂》,共十题12首诗均非海瑞所写,而是林士元的诗作。

这十二首诗是林士元所写,在清代被错录入了海瑞文集中的,应予以删除。

在 21首归属争议诗歌中,除确认为林士元所写的12诗歌外,尚有一首《午日卓明堂议修筑北冲河口》诗,也确认非海瑞诗歌,而是明代定安县官至南京礼部尚书王弘诲,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端月所写。

其余剩下《玄鹤篇》《游歸上之滴水巖》《送諸生小試遇兩》《秋日訪王龍津觀物園》《呂梁洪》《病中立秋》《倭犯鍾司徒墓雷震遁去》《題峽山飛來寺》8首诗歌,待后考证。

(本文与插图作者:林育书〔曾用名林岳书〕,海南省定安县潭榄村人。于长沙工程兵学院毕业、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非脱产学习〕,曾在桂林陆军学院任教多年。)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带来的“海瑞诗歌也要打假!(四)”全部内容,文章仅供学习交流使用,更多内容敬请关注
  • 标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