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猫社

为用户提供最新信息
分享有价值的知识和经验
橘猫社一个二次元coser图片合集分享网站

历史名人 番外二 王希孟

更新时间:2025-07-21 13:47:20   作者:网友投稿   来源:网友投稿点击:

王希孟,约1096年出生,卒年不详,籍贯不详,北宋时期著名天才画家。

网络图片,侵权联删

王希孟生于宋哲宗绍圣年间,为北宋宫廷画院学生,后入禁中文书库,起初其画技不甚精湛。宋徽宗赵佶亦曾为图画院学生,赵佶继位为帝后,王希孟曾奉侍其左右。赵佶慧眼独具,认为王希孟其性可教,遂亲授其画法技艺。王希孟经赵佶亲授指点笔墨技法后,其技艺与日俱进,其画技遂超越普通矩度。

北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四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终于绘成名垂千古之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卷,当时年仅十八岁。此图后被赐予蔡京,卷后有蔡京题跋。王希孟被后人称为“中国绘画史上仅有的以一张画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其作品超越矩度,开创了青绿山水新风格。

《千里江山图》被列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凭借其艺术成就、文化象征性与历史传奇性,不仅是中国山水画的巅峰代表,更成为解读北宋社会、艺术与权力互动关系的关键文本。

《千里江山图》为绢本青绿山水长卷,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全卷以青绿为主调,辅以赭石、墨色,构图疏密有致,描绘山水村落、渔舟桥梁等场景,展现北宋山河风貌68。此画被视为青绿山水巅峰之作,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作品以长卷形式,描绘了连绵的群山冈峦和浩淼的江河湖水,于山岭、坡岸、水际中布置、点缀亭台楼阁、茅居村舍,水磨长桥及捕鱼、驶船、行旅、飞鸟等,描绘精细,意态生动。景物繁多,气象万千,构图于疏密之中讲求变化,气势连贯,以披麻与斧劈皴相结合,表现山石的肌理脉络和明暗变化;设色匀净清丽,在青绿之间辅以赭色,富有变化和装饰性。作品意境雄浑壮阔,气势恢宏,充分表现了自然山水的秀丽壮美。

然而,各种史籍并未载王希孟的卒年,北宋官方文献仅记录其创作活动,对其结局未作明确说明,加剧了后世的无限猜测。据清代学者的推测,其可能在完成画作后不久便去世了,还有部分人推测其在1119年左右去世,却缺乏实证。还有部分学者认为,王希孟因创作《千里江山图》耗尽心力(半年完成近十二米长卷),导致身体透支早逝,但同样缺乏直接证据。

而据野史传言,王希孟在完成《千里江山图》后,又创作了一幅揭露民间疾苦的《千里饿殍图》,描绘了百姓流离失所、饥荒遍野的场景。此作品被进献宋徽宗赵佶后,因其内容尖锐批判了时政,触怒了赵佶,导致王希孟被赐死。赵佶随后下令焚毁此画,并称《千里饿殍图》为“凶画”。

但北宋至南宋的官方史料,均未记载王希孟创作过《千里饿殍图》。元代以后的野史笔记,才开始提及该画,并称其为“凶画”,且被宋徽宗焚毁。明朝时,部分文人又将《千里饿殍图》与明代同名画家王希孟混淆,清朝的《石渠宝笈》等书画著录也未收录此画。

只有少量清代地方志提到“北宋王生献饿殍图遭诛”的传说,但缺乏具体画作或题跋佐证。有部分学者认为,画作名称“饿殍图”更符合明清词汇习惯,与北宋语境不符。《千里江山图》中隐含社会批判意识,可能激发后人结合史实杜撰了《千里饿殍图》。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文章如果还看得过眼,就请赏小可一个赞,然后关注一下吧!大恩大德,没齿难忘!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带来的“历史名人 番外二 王希孟”全部内容,文章仅供学习交流使用,更多内容敬请关注
  • 标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