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猫社

为用户提供最新信息
分享有价值的知识和经验
橘猫社一个二次元coser图片合集分享网站

十三陵中,明昭陵和神道是怎样一个景点?

更新时间:2025-07-28 16:52:16   作者:网友投稿   来源:网友投稿点击:

明昭陵是近年按照明朝旧址全面复原的陵园,该殿松柏参天,殿宇辉煌、气势恢宏。昭陵的陵寝制度在十三陵中属中等规模。

昭陵是明朝第十二位皇帝朱载垕(1537~1572)及其三位皇后的合葬陵。1990年,昭陵作为景点开放。

穆宗庄皇帝朱载垕(年号隆庆)及孝懿李皇后

明朝灭亡后,昭陵先后遭到两次破坏。公元1644年,战乱中明楼遭火焚;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三月五日,大雨滂沱,雷电交加,陵恩殿和两庑配殿又遭雷击起火,陵卒拼命扑救,只救下了两庑配殿,陵恩殿被彻底烧毁。随着岁月的推移,到了乾隆年间,两庑配殿和陵恩门又相继残坏。

昭陵祾恩门昭陵祾恩殿明昭陵秋祭复原陈列

三牲即牛(或犊)、羊、豚(猪),是古代太牢祭仪中必备的祭品。古代的祭礼,有大牢、少劳之分。太牢,三牲齐备,少牢无牛(或犊)。

明代中叶以后,天寿山诸陵凡清明、霜降太牢致祭。

昭陵历史陈列海瑞雕塑

海瑞(1514年1月22日-1587年11月13日),字汝贤,号刚峰,海南琼山(今海口市)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

明昭陵建于1538年(嘉靖十七年),是嘉靖为其父选的陵址,因朝中大臣极力反对而未用。后嘉靖三子穆宗皇帝因病突逝,未来得及营造陵墓,遣官选址天寿山陵区,经反复审视决定依旧址建陵。

宝城

昭陵的宝城与泰、康及其以前各陵比较,又有新的特点,即城内的封土更为高厚。

清乾隆年间对地面建筑有过拆大改小的修缮,距今已有400余年,原有建筑业已残破不整。

明昭陵建筑规制有它独特的建筑风格,平面布局严谨,施工精细,依山建有完整的排水系统。

从宝城上远望观景。

明十三陵-神道——莫倚危栏频北望,十三陵树几曾青

明十三陵神道是我国现存皇陵中,保存最为完好的神道。

门票石牌坊

这座十四米高的石牌坊就是明长陵陵墓区的入口,建立在高岗之上,这使得游客看到它的背景整个是蓝天。它建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夹柱石雕上有麒麟、狮子、龙和怪兽。它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大的石牌坊建筑。

《清绘明十三陵图》局部

长陵的神道不仅仅属于长陵,它还是整个十三陵的总神道,全长7.3公里。

碑亭石碑

进入神道,就是长陵的碑亭。

碑亭石碑记录了墓主人朱棣的事迹。驮着石碑的怪兽叫赑屃(bìxì),平生好负重,力大无穷,是龙的第九个儿子,曾在海上背过仙山用它来驮碑,表示碑的内在分量十分重大。

赑屃(bìxì),平生好负重,力大无穷,碑座下的龟趺是其遗像。

《清绘明十三陵图》局部

碑亭的四周伫立着四座汉白玉华表,属装饰性建筑物。

石像生

石像生是碑亭北边千米神道两侧排列着的造型生动、刻工精巧的立体石雕,它们一共十八对。自南向北的顺序是雄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均为两卧两立,其后则是恭立着武臣、文臣、勋臣各四个。

《清绘明十三陵图》局部

卧马

所有的石雕都是用天然大石块加工而成的。这些石雕来自北京郊区的房山县,那里有上好的石料场。这些石头质地柔滑,颜色像牛奶一样洁白,即汉白玉。现今为保护环境,开采活动已经受到限制。

立马

当年十三陵的石雕都是在房山县石料厂取材做成粗坯,然后送到十三陵做进一步加工。当初为了运送石雕,在冬天就黄土垫道、井水泼街,等路冻上了,用骡子来拉石像。

坐獬豸立獬豸坐麒麟立麒麟立象卧象

【老照片】明十三陵神道旁边的石马石象,当时的地面并无树木花卉,只有荒草碎石

立骆驼卧骆驼

【老照片】那时候的明十三陵还没有被开发,一片荒凉破败的景象

坐狮立狮勋臣

勋臣站在文臣的前面,他们是最贴近皇帝的大臣。他们与文臣的差别就是在佩戴的帽子上,文臣只戴七梁冠,勋臣在此之上加拢金貂蝉,即那个方形的帽子。

文臣

文臣站在武臣的前面

武臣

武臣排在石人中靠后的位置。

龙凤门

神道的尽头就是龙凤门门楼,也被称作天门,皇帝的灵魂从此经过后就到达天宫了。

《清绘明十三陵图》局部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带来的“十三陵中,明昭陵和神道是怎样一个景点?”全部内容,文章仅供学习交流使用,更多内容敬请关注
  • 标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