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03 10:38:04   作者:网友投稿   来源:网友投稿点击:
公元 1279 年正月,广东崖山的海面被血色染红。南宋最后一支 20 万军民组成的流亡朝廷,在元军铁壁合围下陷入绝境。左丞相陆秀夫背着 8 岁幼帝赵昺纵身跃入万顷碧波,随后数千后宫女子手拉手走向大海,素衣白裳漂浮海面,连元军将领都跪地叹息。这场悲壮的结局背后,是一个王朝在生死存亡之际的致命抉择 —— 为何南宋流亡朝廷会自断生路,选择在崖山扎营,最终被蒙军全歼?
南宋末年,蒙古铁骑如潮水般席卷中原。1276 年临安城破后,杨淑妃带着两个皇子在张世杰、陆秀夫等大臣保护下逃亡福建,先后在福州、泉州等地建立行朝,但元军紧追不舍,流亡朝廷只能不断辗转迁徙。1278 年,宋端宗赵昰病逝于碙洲岛,7 岁的赵昺临危受命,成为南宋最后一位皇帝。此时,南宋残余势力已退无可退,张世杰等人决定在崖山构建最后的防线。
崖山位于今广东新会南 50 公里,扼守珠江口,东西两山对峙如门,中有银洲湖水道可泊巨舰,看似易守难攻。张世杰认为这里 “天险可守”,于是下令焚毁陆地上所有宫殿房屋,断绝退路,将千艘战船用铁索相连,形成 “海上堡垒”,并将幼帝的龙船置于船阵核心。这一决策看似背水一战,实则暗藏致命危机。
张世杰的 “铁索连舟”
张世杰的 “铁索连舟” 战术,本意是依托水军优势,以船为城,抵御元军进攻。但这一战术直接导致宋军丧失机动性,成为元军火攻的活靶子。尽管宋军在船身涂抹厚泥抵御火攻,但元军转而封锁海口,切断淡水供应。断水十余日后,士兵被迫饮用海水,腹胀如鼓,战斗力锐减至三成。史书记载 “士卒茹草饮咸,死者日众”,连船上的马匹都因渴极跳海。
更致命的是,张世杰否决了先占领海湾出口、保护撤退路线的建议。他担心士兵逃亡,选择困守孤城,结果被元军南北合围,彻底陷入绝境。元将张弘范利用涨潮和顺风发动总攻,从南北两面同时夹击宋军船阵。宋军因长期缺水缺粮,虽拼死抵抗,最终还是被攻破防线。
南宋的覆灭,不仅是军事上的失败,更是整个王朝系统性崩溃的结果。贾似道等权臣长期把持朝政,排斥异己,贪污腐败,导致朝廷内部矛盾重重。贾似道为掩盖自己的败绩,甚至隐瞒军情,错失抗元良机。而流亡朝廷内部也纷争不断,陈宜中与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意见不合,最终独自逃往占城,削弱了抗元力量。
相比之下,元军内部却团结高效。张弘范作为元军统帅,不仅精通水战,还擅长心理战术。他利用张世杰外甥劝降未果后,又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遭到严词拒绝。最终,张弘范采取分兵合击策略,利用潮汐和布帐鼓乐之计麻痹宋军,成功突破防线。
当元军攻破防线时,喊杀声震彻海面。陆秀夫提着宝剑踉跄着冲入龙船,只见 8 岁的幼帝赵昺穿着赭黄色龙袍,一脸稚嫩的坐在龙椅上。陆秀夫扑通跪倒,朝幼帝磕了三个响头:“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 话音未落便哽咽难言。他先将自己的妻儿推入海中,然后用白绫将君臣二人紧紧捆在一起,一步跨出龙船护栏。他用尽最后力气将幼帝托高半寸,君臣相抱坠入深渊,瞬间被巨浪吞没。
杨太后的坐船被元军钩住时,她正梳理着满头白发,宫女们捧着金册玉宝跪在舱内。当元军士兵踹开舱门时,只见她扶着舱壁缓缓站起。“我赵家世代养士,今日……” 她忽然抬高声调,“唯余一死报社稷!” 说罢推开搀扶的宫女,纵身跃入海中。紧随其后的是数百名后宫女子,第一个跳海是的昭仪夫人:“姐妹们,别污了这锦绣!” 话音未落便消失在浪里,随后白花花的身影接二连三扑进大海,素纱裙裾在海面上漂成一片雪色。
枢密副使文天祥此时正被囚禁在元军船上,透过舱窗目睹这一切。当他看到陆秀夫背幼帝跳海的瞬间,突然撞向舱门,额头撞在铁环上鲜血直流。旁边的元军将领张弘范急忙按住他:“文丞相何必如此?” 文天祥甩开他的手,指着海面嘶喊:“那是吾君!那是吾民!”
只见海面上浮起无数具尸体,有穿着官靴的文臣,有扎着发髻的士兵,还有怀抱婴儿的妇人。更令人心惊的是,数千名士兵解下铠甲,手挽手站在船舷,当元军喊出 “投降免死” 时,他们突然齐吼:“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吼声未落便集体跃入海中,溅起的水花连成一片白浪。
张弘范站在旗舰上,看着海面漂满的素衣白裳,手中的酒杯 “当啷” 落地。他身边的蒙古骑兵从未见过这般景象 —— 无数具尸体仰面朝天地漂着,有的手里还攥着半片竹简,有的发髻里插着残破的玉簪。张弘范猛地转身,看见自己的弟弟张弘正正欲下令士兵打捞尸体,突然厉声喝止:“住手!让他们…… 归海吧。” 说罢竟对着海面单膝跪地,身后的蒙古士兵面面相觑,最终也纷纷放下兵器,朝着漂浮的忠魂低下了头。
据《宋史》记载,战后海面上漂浮着十余万具尸体,而元军清点俘虏仅千余人,多数人选择投海而非投降。这种集体殉国的壮举,既是对蒙古统治的恐惧,也是对华夏文明的坚守。南宋延续了汉唐以来的文化正统,而元朝的四等人制度和民族歧视,让士人阶层将殉国视为对 “华夷之辨” 的终极捍卫。正如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所写:“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种精神在崖山的波涛中得到了最悲壮的诠释。
崖山之战的硝烟早已散去,但这场战役的影响却穿越时空。它不仅标志着南宋的灭亡,更引发了 “崖山之后无中华” 的感慨。然而,华夏文明并未因此断绝,而是以更坚韧的方式融入了历史长河。陆秀夫、张世杰等人的忠烈事迹,成为后世抵御外侮的精神标杆;崖山祠中的香火,至今仍在诉说着那个悲壮的时代。
站在今天的视角回望,崖山之战的教训深刻而沉重。一个王朝的兴衰,不仅取决于军事力量的强弱,更关乎内部的团结、战略的抉择和文明的韧性。南宋军民的气节固然可歌可泣,但其失败也警示后人:在历史的洪流中,唯有清醒的判断、果断的行动和不屈的意志,才能守护文明的火种。
【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麻烦动动小手点赞、收藏加关注】
参考文献: 《宋史》卷四五一《陆秀夫传》;卷四六一《张世杰传》;卷四十七《瀛国公本纪》 《元史》卷一五六《张弘范传》;卷十五《世祖本纪》 《崖山志》 《香山县志》 《文天祥全集》 《张弘范传》 《陆秀夫年谱》备注:本文章图片均出自网络,侵删!
#历史##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