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17 10:17:24   作者:网友投稿   来源:网友投稿点击:
一片比海南岛还大的沙漠快要没了,一些外国人不说航母,不说空间站,反而觉得这事儿才真可怕。
这不是电影,这是一个国家用几代人的时间,硬生生把不毛之地重新刷回绿色的故事,这种决心,让一些人后背发凉。
最近十年,治沙的方法变了,变得很厉害。
比如用无人机飞播,上千架无人机一起出动,带着包着肥料和保水剂的种子,几天就能干完以前几百人一个月的活。种子撒下去,还有智能灌溉系统,哪里干了就浇哪里,水一点都不浪费,利用率高了九成多!
更绝的是“光伏治沙”。沙漠里别的不多,太阳光有的是。他们就在沙漠里铺上一大片光伏板,板子能挡风固沙,还能遮太阳,地上的水跑得就慢。
那光伏板下面干啥用呢?种草、种药材,甚至种菜!
这种“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的玩法,在毛乌素和库布齐沙漠已经很常见了。发的电卖给国家,板下面种的苜蓿喂牛羊,一下子就把治沙这个花钱的买卖,变成了能挣钱的“绿色银行”。
可是在六七十年前,毛乌素完全是另一个样子,那时候它叫“死亡之海”。
陕西榆林的老乡说——“风刮黄沙难睁眼,一碗米饭半碗沙”。这真不是开玩笑,榆林城因为顶不住沙子,历史上搬了三次家。每年,都有超过五亿吨的沙子被吹进黄河,无数的村子和农田就这么没了。
那时候治沙,没那么多高科技,靠的是人和手。办法看起来很“土”,叫“草方格治沙”。
就是用麦草、稻草在沙地上扎成一米见方的格子。这办法看着简单,但很有用。这些格子能把风的力量减弱,让风卷不起沙子。烂掉的麦草还能给沙地加点料,好留住雨水。
这活儿,干起来要人命。夏天能到四十多度,冬天零下二三十度,风沙一来啥也看不见。
但就是有那么一群不服输的人。
有个叫石光银的老汉,被人叫“治沙疯子”。他为了买树苗,把家里的东西全卖了,还欠了一屁股债。最惨的时候,他七岁的儿子在地里种树,一阵沙尘暴过来,人就刮没了,找了三天才找到。就是这样,他也没停下。
几十年来,他带着人硬是在毛乌素南边,筑起了一道一百多公里长的绿色屏障。
还有一个叫殷玉珍的农村妇女,和她丈夫在沙漠里种了三十年树,亲手种活了两百多万棵。
她说了一句很实在的话:
“宁叫人把树种死,不叫沙把人欺负死!”
还有一支更有名的“女子治沙队”,刚开始是54个姑娘,平均年龄才18岁。她们扛着铁锹和树苗,直接住进了沙漠里头最苦的地方。推沙丘、种树苗,手上的血泡磨成了茧子,脸被吹得像树皮。
三十多年,先后有三百八十多个姑娘在这里接力干,硬是把八百多个流动的沙丘变成了绿洲。
就是靠着这种精神和办法,毛乌素才有了今天的样子。
现在,毛乌素沙漠80%以上的面积得到了治理,植被覆盖率达到了41。2%。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卫星发现,这些年地球上新增加的绿色里,有四分之一来自中国,毛乌素就是最明显的一块。联合国把毛乌素的治理经验,称为“全球沙漠治理的典范”。
沙特一个王子专门带队来榆林看过,对草方格和光伏治沙佩服得不行,想学回去。但他们发现,这东西真不是光有钱就能办到的。这背后,是一整套的社会组织、科学规划和几代人传下来的经验。
为什么有的外国人觉得这事儿“可怕”?
他们怕的,是中国这种解决大难题的能力。沙漠化,是世界性的难题,很多国家都觉得没法治。当别的国家还在开会、讨论、小范围试试的时候,中国已经用六十年时间,给出了一个完整的、能挣钱的解决办法。
这种能力,放到别的事情上,也是一样的。这套“中国打法”,在他们那里很难理解,也很难复制。让他们花六十年去做一件孙子辈才能看到结果的事,太难了。
写到最后我们并没有“消灭”沙漠,而是用行动证明了,绿水青山,真的可以变成金山银山,而这种证明,似乎让一些人感到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