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24 11:06:25   作者:网友投稿   来源:网友投稿点击: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军队,其编制是根据军队的组织结构和任务需求而设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编制包括军、师、旅、团、营、连、排、班等级别,每个级别的人数也有所不同。
一、
军队是由士兵组成的战斗集体,要组编为一个单位,才容易指挥调动,并可以计算兵力。军队编制随着军队的出现而出现、发展而发展,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各个国家军队的编制及同一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编制有一定区别。
在很多国家,“师”这一级编制才是军队最高的常设编制。所谓的常设编制是日常成建制编组的部队,至于军级以上编制只是战时的临时编制,战时会将几个师或者旅编成军或者集团军。我国前些年的军改取消了师级编制,取而代之合成旅其实是就师的缩小版。
中国现代意义的“师”这个编制,最早出现在清朝末年的袁世凯的小站练兵。在练兵中,袁世凯首先引入了西方的军事编制,编练的新军以一开始以“镇”为单位,镇下辖协,协下辖标,不久后,“镇”改称为“师”,“协”改称为旅,“标”改称为团,现代意义上的军队编制就此形成。
当时的“师”采取的是“两旅四团”制,一个“师”下辖两个旅,四个团,同时下辖一个炮兵团,一个骑兵团,一个工兵团,一个辎重兵团。每个标准步兵团编制为2000人,炮兵团编制为1000人,骑兵团编制为1000人,工兵团编制为1000人,辎重兵编制为1000人。因此一个标准师全师编制人数为12000人,加上师部直属部队,约为12500人。
辛亥革命后,清政府被推翻,中国进入北洋政府执政时期。这一时期军阀横行,军队编制十分混乱,再加上实力上的不均衡,各省军阀手下的“军”和“师”在人数上有着天壤之别。有些小军阀手下的师,甚至只有一两千人。
1924年在苏联的帮助下,国共两党在广州黄埔建立了陆军军官学校,标志着国民革命军的诞生。国民革命军早期一切都是以苏军为样板,都把“军”作为战略单位。所以在后来的北伐中,参战的部队分为八个军。到了北伐战争后期才有师一级编制。
这一时期各军、各师实际人数差距很大,每师三团的编制也被打破。1928年8月,蒋介石在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整理军事案》,对国军部队进行了整编,将师级部队分成甲、乙、丙三个等级。其中甲级师下辖3个旅9个团,编制人数18000人;乙级师下辖3个旅6个团,编制人数12000人;丙级师下辖2个旅4个团,编制人数8000人。
蒋介石的这个整军计划,是以师作为战略单位,同时在师、团之间设置旅级司令部。从当时的情况来看,以师为战略单位是世界各国编制的主流,其长处在于指挥调动上较为灵活,特种兵科易于编配,行军行列也相对便捷,在政治上亦较为安全。
但在整军中,蒋介石将他手下的中央军全部调整为甲种师,而李宗仁、阎锡山、冯玉祥等人的部队主力大多被划分为乙种师和丙种师,这明显是相削弱这些人的后体验,排斥异己。因此他的这个整军计划也引起了上述的实力派不满,成为了中原大战的导火索之一。
取得中原大战胜利后,蒋介石在德国顾问的建议下,于1936年按照德军的编制组建了一批所谓的“国防师”。这些国防师的编制是师下辖步兵两个旅四个团,同时师直属部队下辖炮兵营、工兵营、通信营、辎重营,全师编制人数为10000左右。
抗战爆发后,红军主力改编的三个师115师,120师,129师,就是这种编制下的国防师。115师,120师,129师都下辖两个旅四个团及炮兵营、工兵营、通信营、辎重营,每个师的人数约在12000人左右。
按军政部之计划,至1938年底,全国的武装部队共计六十个师八十万人,以作为国防军;其余一般部队,按照相对较低的标准,共整理六十个师,更换枪械补充装备,使其编制划一,作为预备部队及守备地方之用。至此计划实施仅半年,即因抗日战争爆发而中止,仅调整野战师十个,整理野战师十七个。
抗战中,为了更有效指挥作战,蒋介石又下令从1938年底开始,取消了旅一级的建制,改为每个师直接管辖三个团。同时重新以军为战略单位,甲种军下辖三个师,乙种军下辖两个师。
虽然改为师直接管辖团,但由国军每个团的人数有着巨大区别,所以每个师的人数仍然有着巨大的差距。嫡系部队的师一级单位,加上直属队,一般人数都在一万以上;而杂牌师虽然也是三个团,但是人数只有4000多。
正因为国军内部编制战斗力不一,所以难以实现指挥上的统一。这也是他们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
相比于国军,红军自成立之初,一直是按苏联的方式进行编制的,实行的是“三三制”,即军以下设置三个师,师以下设置3个团,属于师团编制,中间没有旅这一层。
团以下设置的营级编制,也是每团有3个营;营以下的连级人员有所变化,其中每营除了有三个基本的步兵连以外,还要加上机关等各方面人员, 每个营的官兵大约在500人左右。营下属的连级单位人数约为120人,每连有三个排,另外还有通讯班、炊事班等;每排有三个班,班是最基本的编制单位, 每班大约10人左右。
按照上述的人员组成,红军时期我军的一个“师”这一级单位的人数约在3000-5000人左右。
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规模有了快速发展。队伍发展壮大后,编制也要随之扩展。
比如1937年10月五台分兵后,随同聂荣臻创建晋察冀根据地的兵力,只有师部骑兵营不足二百人,警卫连四五十人,随营学校一百多人,再加上杨成武独立团,总共只有2000余人。
不久之后,杨成武带着独立团连续打下了七座县城,部队迅速扩大到7000人。独立团随后扩编为独立一师。
1937年11月7日,晋察冀军区成立后,晋察冀的部队很快又扩大到三万多人。聂荣臻向中央建议继续组建独立二师、三师等,但是却招来国民党的抗议。所以我军后面就不再成立独立师,而是改为支队。每个支队下辖三个大队,每大队三个营,每营四个连。事实上支队就是师级,大队就是团级,支队就是旅级。再后来,支队又改称军分区。
随着抗战局势的变化,中央创造性地开展了敌后游击战。为了保证队伍灵活机动,我军的主力部队化整为零,各师管辖着不同军区,广泛活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当时的我军体制内同时既师、旅这种正规作战单位,还有一大批纵队、军区之类的非正规作战单位。
1947年,国民党发动内战后,为了更好地打击敌人,中央又在人民军队中实行了原来的“三三制”,并组建了多个相当于军一级的野战纵队。
在“三三制”中,最基层的班级作战单位人数在10至15人左右,三个班组成一个排,三个排组成一个连,以此类推,解放军部队的步兵师标准是师下辖三个步兵团,同时师辖炮兵营、工兵营、通信营、辎重营等,编制人数为8000左右。
三、
新中国成立时,解放军官兵总人数为627万,这个数字也是我军历史上人数的最高峰。
朝鲜战争结束后,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发展国民经济上,对军队进行了全面的机构及人员编制的精简。
通过这次精简,我军总人数降到350万左右。虽然人数精简了,但加强了海军、空军以及各技术兵种的人数,又陆续增加了防空兵、炮兵和装甲兵、工程兵以及通信兵、防化兵等兵种,推进了我军由单一兵种逐步向合成化转变的进程,完成了军队向国防军体制的过渡。
在这之后,在某些特殊时期,解放军人数和编制也有过一些变化。比如在1975年时,部队出现了甲种师和乙种师两种不同的编制。其中甲种师的约12000人,乙种师约六千人左右。部队总人数也有了一定的回升。
80年代中后期之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爆发全面战争的可能性越来越低,但小规模的地区冲突以及局部战争爆发的可能性却在逐渐增大,因此我军这种甲、乙师编制的一些缺点逐渐暴露出来。1985年,中央军委决定裁军100万人。
这次裁军,我军由原来的11个军区精简合并为7个军区,同时组建陆军集团军和陆军航空兵,,对我军的整体结构进行了战略性调整。
至2005年底,解放军的总兵力一直维持在230万人左右,共设置有十八个集团军,并逐渐开始进行师改旅的编制变革。
四、
这次军改后,人们惊讶的发现,以前被人们广为熟知的“师”、“团”这类编制已经消失在新整合的集团军序列里了,取而代之的,是旅—营级作战编组。
我军的这种改革,自然有它的道理。
首先是在现代战争中,已经很难再出现大规模的大兵团作战,战役规模的缩减,也要求我军在战术战法也进行改变,向着“小快灵”的特种作战方向发展。
纵观近年来的一些国际上的局部战争,强国更多的是依赖空中力量和海上力量来解决问题,比如进行空中打击、进行海上远程巡航导弹打击,陆军仅需要派出特种部队或小股作战力量进入交战区域,进行特种作战和目标指示等任务。这一点已经被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实战所证明。
在这种新型作战形态下,以往的师-团级作战力量不仅在投送上时间较长,还存在着战术战法难以有效传达、不能有效的完成战役目标的巨大问题。因此需要在指挥体系上进行变革和转型。
由集团军-师-团-营三级指挥体系变革后为集团军-旅-营两级体系,可以使部队的快速反应能力获得有效提升,特别是在一些小规模冲突中,能够作出快速反应,将作战力量快速投送到目标地域。
现代战争是多军兵种的联合作战,每一种兵种都要有,但并不需要堆积大量人员。最典型的就是城市作战。现代的城市作战中,根本展不开上万人-几千人的师团级单位进行作战,只需要进行一定规模的合成力量投送,因此编制上的合成化,不仅有利于进行力量投送,还有利于日常的训练管理。
综上所述,之前那种集团军-师-团三级指挥架构,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代战争的特点,这就要求我军必须进行编制体制改革。因此在本轮军改中,我军把很多之前力量结构不完善、架构不健全、技术力量占比太小的单位进行撤并改编,统一的调整为13个集团军,每个集团军下辖6个合成作战旅和6个兵种作战旅。每个合成作战旅又下辖4个合成作战营和其他支援辅助部队,每个合成营下辖6个连,这样的结构,既有利于现代战争中的远程力量投送和快速反应,也有利于进行部队的换装和日常训练。
目前我国每个集团军下辖12个旅,其中6个是标准化合成旅。这6个标准化合成旅又分为2个重型合成旅、2个中型合成旅、2个轻型合成旅。然后还有其他合成旅,包括1个陆航旅、1个炮兵旅、1个勤务支援旅、1个工兵防化旅、1个防空旅、1个特战旅。也就是说,解放军陆军合计下辖了82个合成旅,这些合成旅到底有多少人,有哪些装备呢?
五、
目前我军的合成旅共分为5个不同的类型,分别是:重型合成旅、中型合成旅、轻型合成旅、两栖合成旅、山地合成旅。根据地域、实际任务和目标对象不同,各个合成旅的武器装备,有着很大的差异。
根据报道,目前解放军陆军合计下辖29个重型合成旅。这些重型合成旅都装备了99系列或者96系列主战坦克、红箭10反坦克导弹发射车、、04系列步兵战车、05式155毫米自行榴弹炮、红旗17防空导弹发射车等重型装备,主要承担高强度、高烈度的大规模集群作战。
除了上述重型合成旅外,现阶段解放军陆军还下辖25个中型合成旅。这些中型合成旅装备了11式105毫米突击炮、09式轮式步兵战车、轮式120毫米迫榴炮、轮式625防空机关炮等装备,具备在城市、山地、平原、丘陵等各种地形下作战的能力,以及很强的机动性,能够向各个方面机动增援,配合重型合成旅作战。
解放军陆军还下辖有17个轻型合成旅。这些轻型合成旅具备非常强的机动性,能够在山地、丛林、高原等环境作战,主要承担低烈度环境下作战。
此外,解放军陆军还拥有3个两栖合成旅。他们装备了05式两栖突击车、05式两栖步兵战车、05式两栖自行火炮等装备,主要担负与海军陆战队共同发起大规模岛屿登陆战的任务。山地合成旅的装备则以15式轻型坦克、11式轮式突击炮、轮式反坦克导弹发射为主,主要担负在山地、高原等特殊地形下作战的任务。
这些合成旅编制一般下辖9个营级单位,包括4个合成营,1个防空营,1个炮兵营,1个侦察营,1个支援营,1个保障营。每个营又下辖8个连级单位:3个步兵连,2个坦克连,1个炮兵连,1个作战支援连,1个后勤保障连,每个连大概150人左右。
从人数上来说,相对于传统的步兵师12000人,合成旅的总人数是要少得多。一般来说,合成旅的步兵人数大约在2-3000人。但要注意的是,这是和平状态下的规模,一旦爆发中等以上规模的战争,部队的规模肯定会根据实际任务的需要和具体情况的发展迅速增加,甚至在很短的时间内组建新的合成旅,甚至是新的集团军。
现代战争对打击精度和力度,以及士兵的个人素质的要求很高,随着大量高科技武器的加入,人民军队的人数虽然削减了,但战斗力却大大提升,完全有能力保护祖国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