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8-31 11:08:47   作者:网友投稿   来源:网友投稿点击:
消费欺诈,是指存在于消费领域,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者服务中,采取虚假或者不正当手段欺骗、误导消费者,致使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行为。在交易中认定经营者存在欺诈行为,需综合考察行为性质、主观意图及法律后果,具体标准如下:
一、核心构成要件
欺诈故意
经营者主观上具有欺骗、误导消费者的故意,即明知信息虚假或隐瞒重要事实仍实施行为。
虚假或误导行为
商品/服务虚假 :掺杂掺假、以次充好、伪造产地或质量标志、使用不合格计量器具等;
价格/信息虚假 :谎称"处理品""残次品"、虚构清仓价、夸大数量/质量/性能等;
交易手段虚假 :雇佣他人作虚假演示、虚构交易记录或雇佣水军刷好评。
消费者错误认知
经营者行为导致消费者产生错误判断,误以为商品/服务符合实际描述,且该认知基于一般消费者认知水平。
损害消费者权益
消费者因错误认知作出购买决定,实际权益受到损害(包括经济损失或精神损失)。
二、法律认定标准
行为与后果
以交易时行为为准,交易后披露瑕疵不影响欺诈成立;需证明行为对消费者选择构成实质影响(如车辆安全性能、主要功能等)。
举证责任
消费者需初步证明经营者存在欺诈行为及故意;经营者需反证自身无欺骗行为。
三、常见欺诈类型
商品欺诈 :销售处理品、残次品、以次充好商品;
价格欺诈 :虚假"最低价""甩卖价"诱导消费;
服务欺诈 :中介服务谎报用工用料、偷工减料或加收费用。
四、法律后果
构成欺诈的,经营者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包括双倍赔偿),并可能面临行政处罚或刑事责任。(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