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猫社

为用户提供最新信息
分享有价值的知识和经验
橘猫社一个二次元coser图片合集分享网站

比省委书记兼军区司令还大?古代刺史到底是个多大的官?

更新时间:2025-09-06 10:20:42   作者:网友投稿   来源:网友投稿点击:

刺史、是中国历史上延续了数千年的官职。刺、意为检核问事,而刺史、即监察之职,是中央集权制的产物,几千年来,刺史承担的、正是中央对地方的约束监察责任。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设立郡县制,由郡、县两级管理地方。为集权中央、加强皇权,秦始皇在中央一级设立了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权利地位仅次于丞相。

在地方一级,由皇帝直接派人常驻郡县,是为称监御史,负责监察地方郡县的官员。这项措施、开启了中国几千年来、中央与地方的权力较量。

汉朝时、延续了秦朝的一些制度基因,以“监御史”为蓝本的刺史制度就是从汉朝时候开始的。当时为了为更好监督地方,汉武帝把天下划分为13个监察区,也称为刺史部,每个区域由朝廷直接任命一名刺史,相当于现在的正处级。

虽然这些刺史级别不高,俸禄有限,但是他们的职权含金量很高,连郡守(与今天的省长相当)都能监督弹劾。这种"小官监督大官"的制度设计,简直就是中央巡视组的雏形。汉朝一代、基本延续了汉武帝时期的这种监察制度,刺史的权力在皇权可控范围内。

时间来到三国时期,这个时期相对混乱,刺史普遍开始掌握军权了,原来只负责监察地方官员的监察员,摇身一变成了地方一把手。

到西晋时期、刺史权力进一步变大,比如说、当时陶侃任荆州刺史时,既管民生政治又掌握了军队,完全相当于我们今天一省之长兼军区司令的超高配置。这种军政大权一把抓的模式,直接导致了"王与马共天下"的门阀政治现状,甚至到东晋时期、刺史直接成了世袭的官职,更加壮大门阀氏族的实力。

混乱时期得到统一后,隋文帝搞了 一次权利分割手术,他是怎么做的呢?第一步、他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州县二级制";第二步、设立一个新官职巡察使,主要负责监察,相当于现在的省纪委书记;第三步、把刺史改为太守(正三品),专职管理民政,相当于今天的省长;第四步、把军事权全部交给都督府管理,相当于军区。

等于把原来一个人的军事、政治、检察权掰成了三份,让三个人分开管理,这套"三权分立"的体制一经施行,刺史做大的困局立马被打破,权力回归中央。

唐朝时、基本上还是沿用隋朝时的一套监察制度,刺史还是州一级的一把手,负责民政这一块儿工作。

而且唐朝时刺史的晋升更加复杂,不但要经过考试,还要有基层工作经历。根据《新唐书》记载,盛唐时期全国一共328个州,61%以上的刺史都是进士出身,所以在唐朝、想要升到刺史还是很难的。

谁管军事呢?由节度使来管。唐朝前期,节度使只负责军事工作,权力地位远远低于刺史。但是到了中后期,募兵制推行后,节度使开始掌握大量私兵,权力逐渐变大,不但掌握了军事权,还控制了财政大权,最终割据一方,权利地位远超刺史,安禄山就是典型代表。

宋朝时、赵匡胤给刺史加了一个"知州事"头衔,这种做法实际就是明升暗降的典型操作。他直接从朝廷空降亲信到地方掌管实权,被称为知州。而原有的刺史沦为知州副手,权力大打折扣。

元代的时候,刺史的分管工作没啥含金量了,直接成了主管教育祭祀等工作的闲职。

朱元璋上位后,他在全国推行省-府-县三级制,全国范围内设立了13个省,下辖159个府和234个州,干脆直接废弃了延续一千多年的刺史官职。

到清朝,刺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各级官员再没有刺史之称,但是中央集权制下的监察权继续由巡道继承!

一个官职,沿用几千年,时强时弱、时大时小,表面看起来、是各个朝代统治者对官级制度的微调,但背后折射出的却是:统治者平衡中央集权和地方活力的不断尝试、是社会文明进程的不断塑造!直到今天、这种治理智慧依然还发挥着他新的作用。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带来的“比省委书记兼军区司令还大?古代刺史到底是个多大的官?”全部内容,文章仅供学习交流使用,更多内容敬请关注
  • 标签: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