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1-22 12:20:58   作者:网友投稿   来源:网友投稿点击:
北伐战争时期,晋军讽刺张作霖的漫画。北伐战争打响后,全国中小军阀都面临重新站队的问题。他们需要在左右之间做出选择,是倒向国民党,响应北伐,还是听从北洋号令,讨伐“南北二赤”。阎锡山也陷入了巨大的纠结中。作为一个独立的小王国,山西不仅拥有十几万军队,还控制着东窥京津、南望中原的重要地理位置。阎锡山的态度对国民党和北洋军阀集团的决战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国民党和北洋各巨头都派代表到太原,争取阎锡山加入自己的一方。聚集在太原的各方代表达到了三十四人之多。面对双方抛出的各种承诺和优厚条件,阎锡山非常冷静,继续坚持“严守中立,保境安民”的立场。
他在表面上装作中立,实际上是为了应付各方,保持观望的姿态。阎锡山并不是没有野心,只是他更加谨慎。政治站队既是一次机会,也蕴含着风险。有人因为站队飞黄腾达,有人因为站队家破人亡。这一切的原因究竟在于何处?其实,这非常考验一个人审时度势的水平。北伐战争方兴未艾,国民党与北洋军阀集团之间的胜负尚未可知。对于像阎锡山这样成熟的政治家来说,他不会轻易下注。自从1917年护法战争期间,晋军商震旅在湖南全军覆没后,阎锡山就开始埋头搞建设,在山西稳定局势,很少参与外面的军阀混战。即使有限的几次战争,也都是为了自保。阎锡山知道,他需要等待时机成熟,才能做出最明智的选择。然而,张作霖并不想等待。
1926年11月,他在天津召集北洋军阀各派代表开会,以霸主的身份,要求北洋各派团结起来,共同对付北伐军。事关北洋的生死存亡,所有人都要听从老张的号令。为解决西北问题,张作霖给阎锡山下了命令:1、消灭绥远、包头一带的国民军;2、进攻甘肃、陕西的国民军;3、如果做不到,就把京奉铁路让给奉方,由奉方单独进攻。这些地方驻扎着冯玉祥的军队。1926年9月,冯玉祥在绥远五原誓师,欲卷土重来。张作霖担心他东山再起,执意要消灭他。张作霖和冯玉祥之间有着很深的积怨。然而,张作霖的地盘和冯玉祥的地盘并不相邻。他想要打败冯玉祥,就必须进入绥远,而绥远正是阎锡山的地盘。所以,他让阎锡山把京绥铁路让给自己。
阎锡山面临着进攻国民军的不可能性,只能选择第三个选项,被迫将晋军撤回山西,把绥远让给张作霖。张作霖咄咄逼人,颐指气使,让阎锡山很不爽。而奉军进入绥远,对山西构成了重大威胁,加剧了阎锡山的恐惧和愤怒。另一方面,北伐军已经在两湖战场击败了吴佩孚的主力,在江西战场击败了孙传芳的主力,气势如虹。长江以南马上就要成为国民党的天下了,行情大涨。阎锡山权衡再三,最终决定倒向国民党,响应北伐。他派代表秘密南下,拜会蒋介石,并表示愿意响应北伐,只是时机未成熟。蒋介石表示理解:山西是北方革命的基地,但被军阀包围、环伺,不到最后关头,不要轻易表露。于是,阎锡山继续潜伏,等待时机的成熟。
转眼到了1927年3月,阎锡山被国民政府任命为国民革命军北方总司令,奉军在河南与吴佩孚火并,吴佩孚集团土崩瓦解,北伐军也占领了南京、上海,北伐形势大好。阎锡山觉得时机已经成熟,打算改旗易帜。然而,这时候宁汉矛盾激化,形势剧变,他只得继续潜伏。1927年5月初,南京方面的北伐军渡过长江,沿津浦铁路北上,武汉方面的北伐军北上中原,与东出潼关的冯玉祥大军夹击河南奉军。奉军抵抗不住,两路皆败,曾经最强大的军阀集团现在已显颓势。阎锡山认为“中国之腐败军阀,必不足为国民党之敌手”,于是加快了改旗易帜的步伐。
6月5日,山西各团体召开国民大会,拥护蒋介石和南京国民政府,推举阎锡山为国民革命军北方总司令,派人邀请阎锡山就职。阎锡山搞得像古代皇帝登基一样,再三谦让后,最终“被迫”就职。当天晚上,青天白日旗代替五色旗,在太原迎风招展。阎锡山之所以选择南京而没有选择武汉,是因为他怀疑武汉国民政府受到左派和苏俄控制,与他的胃口不符。国民党拉拢阎锡山的这段时间,张作霖也在极力争取阎锡山。1926年底,张作霖出任安国军总司令,阎锡山是内定的副总司令之一,名义上的二把手,只不过阎锡山没有接受。张作霖试图拉拢阎锡山,为此他多次派人向阎锡山鼓吹奉军的辉煌战绩,游说阎锡山合作讨赤。
然而,阎锡山并不信任张作霖,一直打哈哈,奉方的说客都没有成功。既然阎锡山不肯合作,那张作霖就得提防、敲打他,这又加重了阎锡山的不安。阎锡山和张作霖之间的关系陷入了死循环。阎锡山不敢和张作霖翻脸,因为他的实力不够;而张作霖也不愿和阎锡山闹掰,毕竟阎锡山是一个潜在的国民党盟友,只能一边拉拢,一边敲打。随着时间的推移,阎锡山和张作霖的关系渐行渐远,直到阎锡山改旗易帜。阎锡山脱离北洋军阀集团,倒向国民党,对张作霖而言,是一个严重的打击。张作霖表面上虽然风轻云淡,说人各有志,这是阎锡山的自由。他还表示双方仍有信使往来,合作关系依旧。然而,老张内心很郁闷。
此后的日子里,无论开会时、抽鸦片时,与人谈话时,抑或看电报公文时,他从未一开笑脸,时常发出叹息之声。能不郁闷吗?北洋军阀集团现在只剩下二张一孙(张作霖、张宗昌、孙传芳)了,总兵力对比上,国民党已经反超北洋军阀集团。不出意外的话,北洋军阀集团注定完蛋。阎锡山虽然改旗易帜,但他此时并不想与张作霖为敌。奉军离山西太近,阎锡山打不过他。他对张作霖的代表说,改易青天白日旗,不一定要与张作霖决裂。阎锡山还劝说张作霖与蒋介石合作,服从国民党。然而,张作霖坚持对等合作,阎锡山的斡旋未果。1927年8月,孙传芳反攻徐州获胜,蒋介石被迫下野,国民党各派系纷争不断,无力组织力量北伐。
张作霖见形势有利,决定大举反攻。他计划在津浦铁路采取守势,集中兵力,从京汉线、陇海线两路进攻河南的冯玉祥大军。张作霖还对阎锡山施加了更大的压力,奉军将领联名通电,威胁阎锡山卸下国民党旗帜,让出京汉线,以便奉军南下对付冯玉祥。阎锡山一面从石家庄撤防,一面向南京方面和冯玉祥求援。8月底,南京方面取得了龙潭大捷,津浦路战事逆转,冯玉祥也表示愿意配合阎锡山行动。奉军陈兵京绥线,又大举增兵京汉线,对阎锡山构成了很大的威胁。晋军处于高度戒备状态。9月底,双方因为一场误会,终于拔刀相向。9月27日,张作霖派于珍为检阅使,前往绥远检阅军队。
与此同时,晋军一军军长商震怀疑奉军要进攻晋北,于是拆毁了京绥线一段铁路,扣押了于珍,并收缴了大同以西奉军的枪械。阎锡山很快就知道了这是一场误会,但是他并不打算继续忍气吞声,而是决定趁奉军不备,从侧后捅张作霖一刀。奉军强行索要石家庄,在天津扣押阎锡山购买的军用品,还派张作相、张学良、于珍、赵倜等分路检阅军队。在阎锡山看来,这是想对山西动手。既然你先动手,那我就先动手。9月29日,阎锡山致电南京政府,报告誓师讨奉。晋军随即出动。张作霖也很懵,事情发生后,他急招杨宇霆、韩麟春、张宗昌等入京商议,决定先与阎锡山沟通,澄清误会,保持冷静,避免战争的爆发。
然而,阎锡山已悄悄将晋绥驻京代表全部撤离,双方通讯暂时中断,电报没有发出去。9月30日,张学良致电阎锡山,要求释放于珍,停止军事行动,晋军撤回原地,修复拆毁的铁路。阎锡山承认这是一场误会,但拒绝接受张学良提出的条件,态度很强硬。阎锡山之所以这么拽,是因为他自觉羽翼已丰满。十年来,他一直埋头搞建设,就是为了今天能一鸣惊人、一飞冲天。1927年春天,晋军完成了第三次扩军,总兵力增至13万人,编为17个师。为了扩大军火制造工业,阎锡山将“山西军人工艺实习厂”升级为太原兵工厂,职工总数达8人之多,日夜不停地生产军火,还新建了山西火药厂。
与此同时,阎锡山还扩充了炮兵部队,晋军炮兵部队达8个团。阎锡山改变立场的时候,晋军已经是一个装备有10余万支步枪、6余挺轻重机枪、5余门山野炮、1余门迫击炮的强大军团。而且,阎锡山并不是孤军作战,冯玉祥答应与他一起对付老张,这极大地增强了阎锡山的信心。10月1日,阎锡山下达了总攻击令。晋军兵分两路,商震率领左路军出大同,沿京绥路东进,杀奔张家口、宣化,然后进攻北京,同时截断北京和山海关之间的交通,堵住奉军退往东北的退路。阎锡山亲率右路军东出太行山,占领石家庄截断京汉铁路,然后进攻保定,与左路军会攻北京。
除了这两路主力之外,阎锡山还派出了傅作义第4师和李服膺第14师,从晋北山岭地带秘密出发,进入奉军腹地,在北京南北两侧发动袭击,扰乱奉军部署,乘虚袭取北京。10月2日,张作霖发表通电,称阎锡山狼子野心,认贼作父,被人利用,甘为戎首……骂完阎锡山之后,张作霖主持奉军将领通宵开会,会议决定在津浦路方面采取守势,第二、七两个方面军按原计划进攻河南,切断冯玉祥和阎锡山之间的联络,第三、四两个方面军在京汉线上采取守势,第五方面军在京绥线上也采取守势。张作霖还命吴俊升坐镇奉天,代行东三省保安总司令职权,除了留下必要的军队看家外,奉军全部出关增援,发起反攻。
张作霖的安国军总兵力约60万人,编为7个方面军,依次以孙传芳、张宗昌、张学良、韩麟春、张作相、吴俊升、褚玉璞为军团长。为配合阎锡山的进攻,冯玉祥将主力兵分三路,向徐州、济宁、大名地区的直鲁联军发动了进攻。阎锡山的改变引起了张作霖的警惕。他知道自己不能低估阎锡山的实力。于是,他决定与阎锡山沟通,澄清误会,避免战争的爆发。然而,阎锡山已经撤走了晋绥驻京代表,暂时中断了双方的通讯。张作霖派出于珍为检阅使,前往绥远检阅军队。与此同时,晋军一军军长商震怀疑奉军要进攻晋北,于是拆毁了京绥线一段铁路,扣押了于珍,并收缴了大同以西奉军的枪械。
阎锡山很快就知道了这是一场误会,但是他并不打算继续忍气吞声,而是决定趁奉军不备,从侧后捅张作霖一刀。奉军强行索要石家庄,在天津扣押阎锡山购买的军用品,还派张作相、张学良、于珍、赵倜等分路检阅军队。在阎锡山看来,这是想对山西动手。既然你先动手,那我就先动手。9月29日,阎锡山致电南京政府,报告誓师讨奉。晋军随即出动。张作霖也很懵,事情发生后,他急招杨宇霆、韩麟春、张宗昌等入京商议,决定先与阎锡山沟通,澄清误会,保持冷静,避免战争的爆发。然而,阎锡山已悄悄将晋绥驻京代表全部撤离,双方通讯暂时中断,电报没有发出去。
9月30日,张学良致电阎锡山,要求释放于珍,停止军事行动,晋军撤回原地,修复拆毁的铁路。阎锡山承认这是一场误会,但拒绝接受张学良提晋奉战争:阎锡山的孤军抵抗晋奉战争是北伐战争中的一场重要战役,南京政府、冯玉祥和阎锡山一方,而北洋军阀代表的张作霖则是另一方。阎锡山在进攻张作霖时,南京政府和冯玉祥都应该采取行动。战争初期,奉军毫无准备,被晋军出其不意地打击。左路的晋军轻松占领了张家口,而奉军高维岳部则退守宣化和怀来,等待张作相和汤玉麟的援军。右路的晋军占领了正定和石家庄,包围了保定,阎锡山亲自前往前线指挥,并要求迅速攻下保定,早日与北京会师。
晋军一开始表现得非常顺利,但很快遇到了困难。奉军缩小战线,集中兵力,依靠险地坚守,晋军屡攻不下,战事陷入了僵持。当时,一些军事观察家认为,晋军的战略安排有些欠妥,左右两路都是主攻,而晋军的进攻能力超出了他们的范围。此外,晋军平时更注重防守而不是进攻的训练,现在要攻打奉军重兵据守的坚城,显然超出了他们的能力范围。正当晋军的优势消耗殆尽时,张作霖调来了大量援军,布置在吉林和黑龙江,奉军在京汉和京绥两线的兵力迅速增加到17万人。10月7日,张作霖下令奉军反攻。晋军在京绥线只有3万人,而在京汉线有4万人,无论是兵力还是装备,都远远不及奉军。
与此同时,宁汉之间的对峙也越来越激烈,南京方面的蒋介石早已下野,由桂系主政,而李宗仁则正与唐生智进行苦战,无法给予阎锡山有力的支援。阎锡山孤军奋战,没有外援。面对无法挽回的局势,阎锡山意识到全线坚守没有多大意义,决定撤回山西,依靠地形的优势进行固守,并重新制定战略计划。山西的地形易守难攻,只要守住东面的娘子关和北面的雁门关,奉军就很难攻进来。在京汉线上,奉军于10月17日占领了石家庄,而右路的晋军只能退守娘子关。在京绥线上,奉军夺回了宣化和张家口,并逼近大同。阎锡山下令商震放弃绥远和雁北,将军队收缩到雁门关进行固守。
11月3日,奉军占领大同,14日,奉军占领平型关,晋军在雁门关以北的所有险要地形全部失去。这时阎锡山正面临巨大的压力,只要雁门关和娘子关有一处失守,山西就会彻底沦陷。阎锡山坚守山西的北门和东门。他急切地向蒋介石发电请他回国,派兵北上提供支援;同时也向冯玉祥求援,要求他北上支援。然而,蒋介石建议阎锡山与奉军妥协,保留实力,因为冯玉祥与直鲁联军的战斗已经激烈到无法抽出兵力支援阎锡山。张作霖并没有打算彻底消灭阎锡山,他在10月18日公开喊话,表示:“阎锡山是罪魁祸首,但如果真心悔过,本大元帅不愿过分逼迫。”张作霖将冯玉祥视为最大敌人,希望与阎锡山和解,然后南下与直鲁联军一起解决冯玉祥。
再加上天气转寒,地形生疏,交通不便,补给困难,再加上晋军重兵严防死守,占据了主场优势,奉军在短时间内难以攻下这个硬骨头。张作霖下令停止对阎军的进攻,阎锡山也发电向张作霖表示这是一场误会。然而,双方并没有实质性的和解,晋奉战争的主战场陷入了长期的对峙。正当战场陷入僵持之际,一个默默无闻的将领傅作义在涿州大放异彩。阎锡山匆忙撤回山西,而执行进攻任务的傅作义的第4师(8人)没有收到撤退命令,按原计划进入奉军腹地,占领了涿州。涿州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这支孤军吸引了几万奉军轮番围攻,奉军动用火炮、飞机、坦克、装载炸药的铁斗车甚至毒气弹,但始终攻不下这座东西宽约2里、南北长约3里的小城。
傅作义凭借高超的守城技术,耗费了奉军3个多月的时间,最终在奉军的围困战术下,粮尽弹尽,才不得不让出城池。这场战斗奠定了傅作义守城名将的威名。1928年2月4日,傅作义与奉军签订停战条约,让出涿州城,为晋奉战争划上了句号。晋奉战争中,阎锡山顶住了张作霖的强大反攻,死死牵制住了奉军主力南下,破坏了奉军与直鲁联军联合消灭冯玉祥的计划,而冯玉祥则趁机消灭了张宗昌和褚玉璞的直鲁联军主力。毫无疑问,阎锡山在北伐中做出了重大贡献。晋奉战争结束时,蒋介石已经复出,并开始准备进行第二次北伐。4月初,张作霖为了抢占先机,集结30个师的兵力,分成3路向晋军全线进攻,战线延绵2多里。
这是北洋军阀集团最后的挣扎。北伐战争时期,晋军进行了讽刺张作霖的漫画。此时,蒋介石已经将各路北伐军组织起来,于4月7日下达了总攻击令。奉军与阎锡山进行激烈的战斗,而其他战场的兵力不足,被冯玉祥和蒋介石打得节节败退,不得不撤出山西战场。阎锡山受到鼓舞,开始反弹,并对奉军发起了反攻,到5月底已经占领了张家口和保定。张作霖见势不妙,准备撤离关外······晋奉战争的落幕标志着北伐战争进入了新的阶段。阎锡山在战争中表现出色,他顶住了张作霖的强大反攻,死死牵制住了奉军主力南下,破坏了奉军与直鲁联军联合消灭冯玉祥的计划。
他的坚守和反击给北伐战争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为蒋介石的二次北伐创造了有利条件。尽管阎锡山在晋奉战争中表现出色,但战争的结果并没有对北伐战争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蒋介石的二次北伐仍然是取得最终胜利的关键。对此,我们可以思考以下问题:蒋介石如何利用晋奉战争的局势来推动自己的北伐战略?晋奉战争对于北伐战争的胜利有何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