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猫社

为用户提供最新信息
分享有价值的知识和经验
橘猫社一个二次元coser图片合集分享网站

大萧条的成因

更新时间:2025-05-25 12:55:37   作者:网友投稿   来源:网友投稿点击: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的大萧条,依然是现代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它持续了近10年(从1929年末到1939年左右),几乎影响了世界上所有国家,其特点是工业生产和物价急剧下降(通货紧缩)、大规模失业、银行恐慌,以及贫困率和无家可归者数量大幅上升。在美国,大萧条的影响通常最为严重,1929年至1933年间,工业生产下降了近47%,国内生产总值(GDP)下降了30%,失业率超过20%。相比之下,在2007 - 2009年美国历史上第二大经济衰退——大衰退期间,GDP下降了4.3%,失业率略低于10%。

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对于大萧条的确切成因并未达成共识。然而,许多学者一致认为,至少以下四个因素起到了作用。

1929年股市崩盘。20世纪20年代,美国股市经历了一场历史性的扩张。随着股价攀升至前所未有的水平,投资股市被视为一种轻松的赚钱方式,就连普通民众也拿出大部分可支配收入,甚至抵押房产来购买股票。到这十年末,数亿股股票都是通过保证金交易持有的,也就是说,购买股票的资金来自贷款,期望通过股价不断上涨产生的利润来偿还贷款。1929年10月,股价开始不可避免地下跌,数百万过度举债的股东陷入恐慌,纷纷急于抛售所持股票,这加剧了股价下跌,并引发了更多恐慌。9月至11月间,股价下跌了33%。其结果是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冲击,消费者和企业对经济都失去了信心。因此,消费者支出,尤其是对耐用品的支出,以及企业投资都大幅缩减,导致工业产出下降和失业,进而进一步减少了支出和投资。

银行恐慌与货币紧缩。1930年至1932年间,美国经历了四次长时间的银行恐慌。在此期间,大量银行储户因担心银行的偿付能力,同时试图提取现金存款。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银行恐慌常常会引发恐慌储户原本试图防范的危机:即便财务状况良好的银行,也可能因大规模恐慌而倒闭。到1933年,1930年尚存的银行中有五分之一已经倒闭,这使得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新政府宣布为期四天的 “银行假日”(后来又延长了三天),在此期间,全国所有银行停业,直至它们能向政府检查员证明自身具备偿付能力。

大范围银行倒闭的必然结果是消费者支出和企业投资减少,因为可供放贷的银行减少了。可贷资金也随之减少,部分原因是人们以现金形式囤积资金。一些学者认为,美联储加剧了这一问题。美联储提高利率(进一步抑制放贷),并有意减少货币供应量,因为其认为这么做对于维持金本位制(见下文)是必要的。当时美国和许多其他国家都将本国货币价值与一定数量的黄金挂钩。货币供应量减少进而导致物价下跌,这进一步抑制了放贷和投资(因为人们担心未来的工资和利润不足以偿还贷款)。

金本位制。无论金本位制对美国货币供应量有何影响,它无疑在大萧条从美国蔓延至其他国家的过程中起到了推动作用。随着美国出现产出下降和通货紧缩,美国往往会与其他国家形成贸易顺差,因为美国人购买的进口商品减少,而美国出口商品相对便宜。这种失衡导致大量外国黄金流入美国,进而威胁到那些黄金储备耗尽国家的货币贬值。因此,外国央行试图通过提高利率来应对贸易失衡,这导致这些国家出现产出和物价下降、失业率上升的情况。由此引发的国际经济衰退,尤其是在欧洲,几乎与美国一样严重。

国际贷款减少与关税增加。20世纪20年代后期,在美国经济仍在扩张之际,美国银行对外国的贷款却有所下降,部分原因是美国利率相对较高。这一贷款减少对一些借款国家产生了收缩效应,特别是德国、阿根廷和巴西,这些国家的经济甚至在美国大萧条开始之前就已陷入衰退。与此同时,美国农业利益集团因生产过剩以及来自欧洲和其他农业生产者的竞争加剧而遭受损失,于是游说国会通过对农产品进口征收新关税的法案。国会最终通过了一项广泛的立法——《斯姆特 - 霍利关税法》(1930年),对一系列农产品和工业产品征收高额关税(平均20%)。这项立法自然引发了其他几个国家的报复性措施,其累积效应是多个国家产出下降,全球贸易规模缩减。

正如对于大萧条的成因没有普遍共识一样,对于经济复苏的根源也没有一致看法,不过,同样有几个因素发挥了明显作用。一般来说,那些放弃金本位制、货币贬值或以其他方式增加货币供应量的国家率先实现复苏(英国于1931年放弃金本位制,美国则在1933年实质性地让其货币贬值)。以新政创造就业机会、社会福利项目以及二战初期国防开支增加等形式出现的财政扩张,大概也通过增加消费者收入和总需求发挥了作用,但这一因素的重要性在学者中存在争议。

以上就是小编为您带来的“大萧条的成因”全部内容,文章仅供学习交流使用,更多内容敬请关注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