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5-24 12:59:25   作者:网友投稿   来源:网友投稿点击:
拿破仑
1815年春天,拿破仑战争打了十五年之后,法国战败,拿破仑被迫宣布退位,被流放到地中海的厄尔巴岛。
1815年3月1日,拿破仑不甘心失败,率领1000名士兵卷土重来,重回巴黎,重夺帝位,再次发动战争。
于是,在1815年6月18日这一天,拿破仑率法军7.8万人,与威灵顿公爵麾下的英国、荷兰、比利时和德意志联军共7.3万人,在一个叫滑铁卢的小地方展开决战。
英国名将威灵顿公爵
滑铁卢战役
经过一天的激战,法军战败。
滑铁卢战役的细节就不多叙述了,这是著名战役,喜欢历史的朋友都了解。
滑铁卢的战败,直接终结了拿破仑再次重回皇帝宝座的梦想,让法兰西第一帝国轰然倒塌,再无翻盘的可能。半个月之后,拿破仑就被迫宣布再次退位,接受了英国对他的处置,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一个炎热、荒僻的南大西洋小岛。此地与法国,整整隔了一个非洲。6年后,拿破仑在岛上病故。
圣赫勒拿岛位置
滑铁卢战役,是拿破仑政治和军事生涯中最后一次大战役,以失败收场。那么要问一句,为什么拿破仑在滑铁卢会一败涂地呢?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除去军事上的要素,用人上的失当之外,更内在的原因是时代的大势。
长达12年的拿破仑战争,在欧洲传播了民族主义与启蒙思想,加速了近代民族国家的诞生,但12年的战争带来了巨大的伤亡。根据统计,在战场上,共计有250万到300万人死亡,整个欧洲经历了巨大的振荡与破坏。
即使拿破仑依靠自己的天赋和侥幸,能够在滑铁卢获胜,他也难以抵挡反法同盟后续的军事和外交行动。在拿破仑战争之后,直接催生了一种全新的欧洲政治体系:维也纳会议体系,他维系了日后欧洲将近半个世纪的和平与稳定。
实际上,自从1814年拿破仑第一次退位后,组建反法同盟的四个欧洲大国,英国、奥地利、俄罗斯与普鲁士等国就在维也纳持续召开会议,构思未来如何维持欧洲的和平与政治稳定。英国自16世纪以来,一直主张的欧洲势力均衡,被参加会议的各国基本接受:也就是说,坚决不允许再出现任何拿破仑,或者法兰西第一帝国这样,试图建立霸权,统治欧洲的野心家与超级大国,一旦有类似的苗头出现,这些欧洲主要强国就有责任义务再度建立类似“反法同盟”这样的政治联盟,合力把它扼杀在摇篮里。
由于拿破仑战争一口气打了十二年,欧洲大陆满目疮痍,参战各国都元气大伤,唯一没有被战火波及,还拥有雄厚资金和强大海军的英国,在欧洲政治舞台上,赢得了核心地位。同时,为了限制未来法国再次称霸的企图,维也纳会议的参加国,也达成共识,欧洲各国,尤其是当时尚未统一的德意志各邦,必须加以扶持,作为抑制法国扩张的保险。这也为半个世纪后,德国的统一和崛起,打下了最初的伏笔。
再这样一种时代的大趋势之下,拿破仑个人的能力和意愿是无法与之抗衡的。也就是说,个人无法与体系抗衡,在维也纳体系的作用下,拿破仑统治的法国穷兵黩武,与整个维也纳体系对抗,几乎是不可能获胜的。
构建维也纳体系的维也纳会议
拿破仑在滑铁卢的战败后,曾经说过这样两句话:“没有人需要为我的垮台负责。”“我的失败是咎由自取,我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是我命运的始作俑者。”这是他在圣赫勒拿岛回顾人生的反省,可能当时他也看到了欧洲维也纳体系不可撼动的趋势。
个人不要与体系对抗,在体系的缝隙中寻求生存,才是关键。